听博物小亮讲海错图

主讲人/张辰亮 时间/2018年4月17日 地点/上海

话说清朝康熙年间,浙江有一位奇人名叫聂璜,此人十分痴迷海洋生物,在那个读书人都悬梁刺股考科举、求功名的年代,一个人沿海游历了数十年,完成了一本记录海洋生物的《海错图》。由于聂璜为人比较低调,也淡泊功名,这本书完成之后,一直默默无闻。 直到雍正四年,雍正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苏培盛才发现了这本奇书,并将其带回宫中。此后的历代皇帝都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想知道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吗?想要了解张辰亮与这本书之间发生的种种趣事吗?快和小伙伴一起点开视频看看吧。
  • 0
  • 0

选集

第1集 听博物小亮讲海错图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大家好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

我这几年 在进行一项工作

就是考证一本清代的这个奇书

这本书叫《海错图》

《海错图》这本书是一本清朝的海洋生物图谱

它是一个叫聂璜的民间人士画的

那么他游历中国各地

把自己所见所闻的 不管是真的假的

这些海洋生物都画在了他这本书上

那里边还介绍了很多关于它们的习性

和人类的关系 故事等等

那这里边就是有真有假

但是很有意思

他的画风也挺逗的

有点像漫画

现在这本书就是藏在北京故宫

跟台北故宫

我当时看到这本书 我就对它很感兴趣

然后就对它开始进行考证

看看它里边画的这些动物

到底现实中有没有

到底他记述的那些故事

到底是不是真的

那么去年 我是出版了一个初步的成果

就是叫《海错图笔记》第一册

然后收录了大概有30多幅

这个《海错图》的原画 进行考证

那么今年我是刚刚又出了

就是《海错图笔记》第二册

那么这一次比第一次收录的画更多

而且第二册跟第一册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就是第二册里边的

这些画 这些物种

跟第一次完全不一样

因为《海错图》这本书里边有300多种生物

所以慢慢地进行考证 还很有的写

然后还有一点就是

因为我自己的习惯就是先找会的

先找容易的写

就好比我在微博上经常回答别人的问题

有人就问 说你是随机答 还是挑自己会的

我说我是随机挑自己会的

因为你肯定得先挑自己会的 容易的答

所以写文也是这样

我就先挑《海错图》里边

我也能认出来的东西写

第一册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然后第二册 就是我写第一册的时候

觉得有可能有点问题 有点头疼

我就留到第二册写

所以第二册虽然写的过程比第一次要痛苦一点

但是写出来的东西就更有意思了

在写第二册的过程中

我觉得有一些很好玩的事儿 跟大家说一说

这个东西大家肯定都吃过

没吃过你也见过

日本料理里边的一个寿司

一般管这个叫军舰卷

因为它整个被紫菜包起来的样子

有点像一个微型的军舰

那么这军舰卷上面经常会放一坨这种

所谓的叫蟹籽

这个蟹籽就是一粒粒圆圆的红红的

有红的有绿的还有黑的

但是形状都是一样的

这都叫蟹籽

但其实你如果去看真正的蟹籽

你会发现真正的蟹籽不是这样的

它自然也是一粒一粒很小

但是它是红褐色而且不透明的

而这个寿司上的所谓蟹籽呢

它是晶莹剔透的

而且是那种鲜红的 而且什么颜色都有

所以这个东西其实并不是蟹籽

这个 它的原色是什么样呢

就是这样的

这种金黄色

但是人们可能觉得

这个金黄色看上去食欲不是很好

尤其是你给它弄一小块放上去的话

它那个颜色更浅了

所以就把它用食用色素染成红色、绿色、黑色的

这个东西实际上叫什么

你如果去这些寿司店的后厨

去看他们原材料包装袋会发现上面写的是叫飞鱼籽

飞鱼就是咱们熟知的那种会飞的那类鱼

就是它的籽

飞鱼在《海错图》里边也有记载

在海错图里这个飞鱼它叫鹅毛鱼

你看它 包括画的形状

和它的这个记述 那都完全跟飞鱼符合

比如它就记载了说

有一个福建人告诉这个《海错图》的作者说

他们当地人是怎么抓这个飞鱼的呢

就是把一艘小船上涂满了这个贝壳粉

贝壳粉是很反光的 发白的那种

涂满了贝壳粉

然后夜里边开到海面上去

挂一盏把这整个船就给照亮了

飞鱼它是喜欢光的 夜里边非常趋光

所以就全都飞到船上来

飞到船上来之后呢

你还得赶紧回去

见好就收 要不然整个船就给压沉了

那么今天人们抓飞鱼

还是用这个办法 也是晚上用光去抓

只不过是把这个油灯换成高功率的电灯了

所以就证明他画的这个东西呢确实是飞鱼

那他的记载里边还有这么一句话

我在考证的过程中就有点懵

什么话呢

叫内有白丝一团 如蜘蛛腹内物

就是说 所谓鹅毛鱼 就是飞鱼

你把它肚子剖开

它肚子里有一团白丝像蜘蛛的肚子里的东西

蜘蛛的腹内物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我想了一下

因为这一团白丝

那蜘蛛肚子里有白丝吗

并没有

蜘蛛大家知道

蜘蛛虽然是它一直在分泌丝出来

但是这个丝在体内的时候是液体状态

出来之后遇见空气了 才凝固变成丝

所以它体内是没有一团丝的

但是我估计聂璜

可能他认为蜘蛛经常吐丝

所以它肚子里应该会有一团的丝

那么飞鱼肚里就跟蜘蛛很像

我觉得他可能是这么认为的

那么飞鱼到底会不会分泌丝呢

也会啊 确实会

你看这张图就是英国BBC

他们拍过的一个纪录片 叫《生命》

很有名的一个纪录片

那里边就有这么一个片段

就是海面上漂着一大片的椰子叶

然后 这时候过来一群飞鱼

飞鱼就要在这个椰子叶上面产卵

因为飞鱼的习性就是在海面的漂浮物上面产卵

所以看到这一片椰子叶之后它们就特别兴奋

就开始了疯狂产卵

然后一边产卵一边就分泌出丝来

这个丝的作用就是把卵粘在这个漂浮物上

那么由于鱼很多 然后来回穿梭分泌丝

所以就把一些飞鱼就给包裹在里边了 出不去了

然后别的鱼又继续分泌丝

就越裹越厚 越裹越厚

结果就裹进了很多鱼进去

这些鱼就窒息而死了

所以到最后整个椰子叶就变成了一个大粽子

然后里边又是死鱼 又是丝 又是鱼卵

到最后太重了

它就从海面慢慢沉到海底去了

有这么一个片段

所以这个就证明飞鱼确实是会分泌丝的

说到这飞鱼籽了

这个飞鱼籽是哪产的

世界上有三大产地

一个是咱们的台湾地区

一个是秘鲁 一个是印尼

那么以台湾的品质最好

他们抓回鱼是不用杀鱼的

一到了飞鱼的繁殖季节

这些渔民就开着船到海上

然后往海里边扔很多的草席子

草席子上面呢

绑着这个泡沫塑料 就让它可以浮在海面上

然后这些席子之间用绳子连起来

连成这么一大串

然后固定好之后 渔民就回去了

过两天之后再回来 收这草席子

收完之后 这席子上面就全都是一粒粒的飞鱼卵

而且你细看还能发现这个卵之间有细丝

把它们粘在这个草席上的

收回来之后

把这些卵集中的进行收集

然后就能搜出来这么一大坨一大坨的

全是被丝连缀在一起的

然后他们再用方法把卵从丝上脱离下来

然后拿盐腌一下就可以出口了

出口日本之类的地方

所以你看这个飞鱼卵的整个捕捉过程

都跟《海错图》里边的那一句话是有关系的

那《海错图》里那句话

后面还有一句话说

你把这个丝放在屋里边

把飞鱼肚子这个丝放在屋里边

到了夜里它还会有荧光能把这屋子照亮了

这个倒是现在没有什么科学上面的

现代的记载 专门说过这个事

我个人认为就跟现在带鱼的情况类似

咱们今天新闻倒是经常报道

就说有人家里边买了一条带鱼

他想腌一下

先把这带鱼切成段 先搁在厨房里边搁一晚上

那么他晚上进厨房的时候就发现带鱼发蓝光

这种新闻非常多

然后经过一些专家的分析

可能要不然就是这个带鱼吃的一些发光的生物

发光的这个微生物

要不然就是它身上沾了一些

这种发光的藻类之类的东西

可能是这个原因

那么飞鱼肚子里那个丝会发光

应该也是这个原因

就是飞鱼取食了一些会发光的微生物

最后被积攒在丝上边了

那么说到这个发光

《海错图》里边还有这么一张画

这张画特别逗

就是各种的海鲜都在发光

它们所发的光就是背着一团火 

聂璜管这个火叫什么“鲎蟹鱼虾背负火”

就每个人都背负着一团火

中间这个画里最大的那个动物就叫鲎

这个鲎这种动物

它一般是在夜里边

满月的时候 夜里边上岸产卵的

那么渔民就会趁这个时候去抓它

那怎么抓它 夜里边看不见 

虽然是有满月吧

但是经常是被云彩挡住

聂璜就说了

说这渔民就会看着海里边哪有火

看那有一团火 过去一抓就是一个鲎

每个鲎身上都背了一团火

包括你看他画了很多龟啊 虾什么的

也都有这种现象

在海里边会发光

这个所谓的这个负火呢

肯定不是真的火

那就还是生物发光现象

那么今天咱们在比如说大连、福建、包括马尔代夫

都有这样的荧光沙滩

到了一定的季节 海里边就会发光

这个一般就是海里边的这些

夜光虫之类的发光

藻类或者是发光的小微生物

大量的泛滥就会导致发光

那么它们平时还不是会发很亮的光

如果这时候一个小海浪过来

激发它一下

或者是有一个鲎 有一个螃蟹 有一个鱼

游了一下泳 拨了一下水

它们就会受到刺激

就会瞬间发出很亮的光

你看网上有一些视频

就是人们在马尔代夫用手和弄一下那个水

然后立马那个水就变得特别亮

包括那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那个电影里边也有这个情况

这少年派坐在那个竹筏上

周围就是都是那种发光的藻类

然后他一碰这水就会非常亮

所以聂璜说的这个情况应该就是这种情况

那还有一种情况

除了它们吃了一些发光生物

或者是它们碰到了一些发光生物的水以外

还有种情况 就是我个人遇到的

因为我自己养那个水草缸

水草缸是需要放一些淡水的小活虾在里边吃藻类的所以我经常会买一些这种小虾

有一次我买了一群虾

然后夜里边我出来看这个水缸

这时候就发现里边有三只虾在发光

满满一缸虾里边有三只虾在发光

我就把它们捞出来了

然后就拍了这个照片

这个是亮得最厉害的那一只虾

还有的虾就亮度非常暗 相机拍不出来

这个亮到下边都有它的倒影 能映出来

后来我查了一下

淡水虾这方面的记载很少

因为淡水虾很少有经济养殖的

人们对它的研究比较少

但是海水养殖的虾里边经常会有这种病害

就是虾感染了一种叫发光弧菌的一种微生物

它就会发光

而且感染这种微生物的虾会很快死亡

因为它毕竟是一种病

所以聂璜所说的负火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所以这本书里面你虽然看它是古人写的

但是它竟然会写一些

今天人们都不是很注意的或者是不知道的一些事

包括这件事

这个鲥鱼 咱们今天都知道

长江三鲜之一 鲥鱼 

但是这个鲥鱼在明朝清朝

曾经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

这个叫鲥贡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 他登基以来

他登基的第一年就规定说

你每年每个月要给宗庙去进贡一些祭品

那么初夏的时候就要进贡鲥鱼

那么皇室贡品那听着是很厉害的东西

其实同时进贡还有什么樱桃啊

山鸡呀之类的东西

所以说当时鲥鱼在祭品里边就是一些时令的小食物

以这么一个角色出现的

因为当时朱元璋登基的地方是南京

南京就挨着长江

就是出鲥鱼的地方

所以捞鲥鱼就很方便

它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的这种东西

是随捞随上供的东西

但是后来朱棣把首都迁到北京了

那这朱元璋定的法他不敢改

所以就规定还得进贡鲥鱼

这就出事了

因为鲥鱼这个东西 大家知道

第一它出水就死了 第二它特别容易坏

所以说你从江南把鲥鱼运到北京去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么明朝时候就开始了一种专门的进贡叫鲥贡

专门把进贡鲥鱼当成一项任务

这事就非常逗

刚开始还像模像样的

还建立了一些叫鲥鱼场

在这个南京的长江边上 就专门为鲥鱼的运输

就生产一些冰

有冰窖就把鲥鱼冰镇起来

最后开着船过京杭大运河去北京

但是到了明朝越来越往后

政治越来越黑暗

所以就连给皇上进贡都荒废了

其中有一个明朝人 叫沈德符

他写了一个笔记

就是他自己在明朝时候的这些亲身经历

叫《万历野获编》

主要是万历年间的事

就写了他自己亲自登上过进贡鲥鱼的船去北京

他就说了

他说按照规定鲥鱼 4月份左右是它的产季

然后当时要5月份把它捞上来

先祭祀南京的明孝陵

就是朱元璋的陵墓

先当祭品供一下

然后就开始把它放到鲥贡船上往北京开

然后这个 到了6月多才能到北京


然后祭祀北京的太庙

到7月份皇上才能吃着

他写“所至求冰易换,急如星火”

我觉得这是在反讽

咱就说从5月份吧

4月份出产5月份捞起来

5月份捞起来的鱼 7月1号皇上才吃着

那么这个鱼得臭成什么样啊

还急如星火

但是呢他说“求冰易换”嘛

到一个地方就换冰

到一个地方就换冰

那这么听起来的话好歹全程是冰镇的

但是他自己上了一个船之后发现

当时的政治非常腐败

每到一个地方

官员不用冰 就是把冰换成钱

你本来应该给我冰 别给我冰 给我钱就行了

然后这钱就

这官员自己揣着了

就等于这鲥鱼全程都没有冰镇

然后又是初夏那会

你想 按他自己的话说

他在鲥鱼船上“几欲呕死”

他快吐疯了 就是太臭了

整个船都臭得不行了全鲥鱼

都已经全都烂了

就这么一船一船的臭鱼到了北京之后

那些太监就给它使劲刷

把这些臭的东西刷下去

然后再用一些重口味的调料给它做成菜

还真给皇上吃

皇上还真吃 而且还先给他妈吃

先给皇上他妈吃 然后皇上再吃

而且还赐给大臣吃

觉得都有点跟珍珠翡翠白玉汤似的

然后大臣吃了之后 还不敢说不好吃

当时他还记载了一个事儿

就是说当时北京曾经有一个大宦官

在北京做官做很久

后来跑到江南来上任

到了鲥鱼盛产的季节他就骂这个厨子

说你为什么不给我做鲥鱼

这会儿江南正产鲥鱼

那厨子说我天天给您做鲥鱼

他说我不信

然后厨子给他带到后厨去看

你看这就是鲥鱼

然后这个宦官一看说

是倒是 形状倒对

但是为什么不臭呢 吃着不臭呢

这就说明他们北京的官员

天天吃臭鲥鱼 以为这就是鲥鱼的原味

非常可笑

到了清朝时候 还保留着这个鲥贡的制度

它沿袭明朝的制度

但是一个新朝代上任

所以政治马上变得非常的严厉

官员也不敢贪污了

一下鲥贡的速度变得非常快

以前明朝的时候是两个多月到北京

现在是两天到北京

当时有一些文人写过专门的诗

叫“三千里路不三日”

江南到北京 你算路程基本上是三千里路

“三千里路不三日”还不到三天这鲥鱼就送到

还有叫“君不见金台铁瓮路三千,却限时辰二十二”

金台就是北京

铁瓮就是镇江

从镇江到北京“路三千”也就是三千里路

“却限时辰二十二”

我限制你二十二个时辰就要送到

就是四十四个小时 两天都不到

但是我自己算一下 这可不可能呢

我就拿这个距离除以一下时间

就算出来他时速34km/h

那么马的时速就是20多到60多

那就是纯血马非常快

一般就是20、30左右的时速

所以速度还是很可靠的

就是需要你到一个地

这马刚一累就换一匹马

到一个地儿就换马

清朝的时候已经改用马送了不用船送

所以就是到一个就换马

然后沿途的这个地方官都是要把自己的这个路

带人修桥补路

就生怕这个马到了自己的地盘摔倒

这个责任就是自己的

所以看上去鲥鱼进贡虽然更有效率了

但是更劳民伤财了

当时那诗里边还有一句叫“愁看燕吴一烛笼”

燕就是北京 燕京嘛

吴就是江南一带

北京跟江南一带一烛龙都是火把

火把接火把 最后连成一条龙

说的就是当时在运鲥鱼的过程中

人都拿着火把骑着马然后接力跑

然后山上的当地的村民就愁嘛 非常愁

因为这个东西非常劳民伤财

就非常发愁地看着这条龙

所以 谁也没比谁好多少

《海错图》里边还有这么一个东西叫撮嘴

就是长在礁石上的一个一个

像一个撮起来的一个一个的小嘴一样的东西

又像一个一个小火山口

这个东西咱们今天叫它藤壶

那在这个《海错图》里边就说了

说这个东西是下雨下在礁石上 激起一个水泡

这水泡就变成了一个藤壶

并不是这么回事

那这个藤壶是怎么来的

你首先看它的外形

外形像一个火山口一样

跟各种动物都不是很像

但是很多人看完之后可能会觉得

它可能还是贝类、螺类

毕竟还是长一个壳嘛 又不会动

那么以前中国人跟着西方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因为它是一个贝类

但是后来西方人发现了它的幼体

叫无节幼体

它刚孵出来的样子叫无节幼体

身体还没有分节

这个时候的样子就像虾和蟹 小的时候

也是正常的身体 有几条腿 可以在水里游泳

也不用吸附在礁石上

正常游泳 跟虾跟蟹的幼体非常像

所以这个时候 西方人才发现这个东西可能不是螺

它是虾和蟹的亲戚 也就是甲壳动物

那么又继续地观察

发现无节幼虫慢慢地会变成一种叫腺介幼虫的阶段

这个时候它长出个壳来

然后开始用自己的第一触角

用触角在礁石上开始爬动

爬着爬着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

就分泌出一种叫藤壶胶的一种胶

特别强力的胶

把自己粘在这个礁石上固定起来

然后自己的这几只脚就开始翻转

仰面朝天 变成抓东西用的脚

慢慢地就长成了那种火山口的形状

所以它今天的形状其实是它各种变态发育而来的

但是你要看它的整个发育史你才知道

它到底是螺还是甲壳动物

所以西方人这么费劲才发现了它的真相

但是你看《海错图》的原文有这么一句

叫“撮嘴非螺非蛤”

那这一句话就等于就把真相说出来了

它不是螺也不是蛤

那这是不是说明咱们中国人

在这里又是一个科学发现领先西方了呢

这个是聂璜的一个成果呢

我觉得不是

因为他就有这么一句话非螺非蛤

但它是什么呢

他也不知道

说白了就是聂璜蒙的

他就觉得这个东西也不像螺也不像蛤

但是像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而且他自己说这个东西是雨砸在礁石上

生变出来的

所以这一点道理都没有

中国古代的很多所谓科学的记录

其实跟科学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咱们不要断章取义地看那么一点

然后就觉得很厉害

还是要客观地看待

所以看到这一点的时候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在上历史课的时候

讲到中国古代的这些科学成就

其中讲到宋朝的科学家沈括

他发现了石油

他看到有一个地方

石头缝里会冒出黑色的很粘稠的液体

当地人就会把这个液体弄完了烧火用

然后沈括发现了

他把这个东西命名为石油

并且说“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大胆地预言此物必大行于世

当时历史教材上是这么写的

写到这就完了

当时我一看这个 我就特别惊讶

我说这沈括也太厉害了

他一看这石油就能知道

这个东西以后必然大行于世

那它工业革命 什么汽车飞机都烧石油这个东西

他都能预测出来吗

但是后来我自己专门找了他的原文

就是他写的《梦溪笔谈》的原文

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原文写的是这个地方出石油

然后老百姓就烧它取火

然后烧完之后这东西冒黑烟

粘在墙上到处都是黑的

沈括就把黑烟刮下来然后调点胶给它做成墨

咱们文人写字用那个墨锭子 墨块

发现这个东西做的墨特别好

比那个烧松树得的那个松墨还要好

所以他最大为之

他做了很多这种用石油烧完了做了墨

并且在上面刻上字叫“延川石液”

他在延川这个地方

发现了从石头里冒出来的液体做的墨

所以叫“延川石液”

他做了一堆这种墨

然后他说这种墨“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说这个东西以后肯定畅销 

我是第一个做它的人

跟后边什么工业革命什么的 一点关系都没有

所以咱们看史书 看记载 还是得全面客观地看

那《海错图》里边呢还有很多就是

我现在也没解答出来的问题

比如说咱们都知道过年

有时候咱们南方人会吃一些这个蚶

就是外表有一点脏 有点泥 有点毛

然后里边是血红的那种小贝壳 蚶

那么《海错图》里边画了很多种蚶

其中有一种蚶 它叫“飞蚶”

这个蚶的壳上长了一些小翅膀

他特意画出来了

他说这个东西是翅膀

还说到了一定的季节

这种蚶就会从海里边用这些小翅膀飞到田里边去

我当时一看 我觉得胡说八道呢

对吧 怎么可能呢

但是后来我解答网友提问

其中有一个网友就给我发了一张右边这个图

他就说

我吃蚶的时候发现这上面长着这个东西是什么

我一看这不就是聂璜画的那个小翅膀吗

一模一样

所以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他画的是真的

不是瞎画

但是这个所谓的小翅膀

我问了各种人

包括研究贝类的 研究这些海岸生物的一些学者

都没人知道这个是什么

他知道肯定是一种生物体

但是它具体是什么没人知道

后来呢有一个海洋大学 研究海洋生物的一个研究生

他们同学经常去海上采标本

提供给我这么一张图

就是他在捞起来的香螺上边也发现了这个东西

也长了这个

所以这就肯定跟蚶没有关系了

它不是蚶自己长的东西

所以我们现在就分析 这个东西可能是一种海螺

它一边爬行一边产卵

爬到什么东西上就在这上面直接产卵

这个就是它的卵

因为网上还有一些图片

就是这个东西有的里边是白色的

有的里面是透明的

所以白色的那个可能就还没有孵化的卵

透明的就已经孵化后的这个空壳

海螺的卵跟这个就相当像

所以我们就觉得它可能是海螺卵

但是具体是哪种海螺 现在还不知道

所以《海错图》里边还有很多还没有解开的疑问

这个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那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 就可以先看看

我今年新出的这本《海错图笔记二》

比较好玩

里边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