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立春是一年之中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
立春,为岁首,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冬至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的前进,带来的正是更高的太阳高度角和更长的日照时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就在日渐长,夜渐短中,以春暖花开的方式到来了。
摄影/邹梓轩
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描述的正是春回大地的景象,此时由南方海岸向北方大陆,由南岭到长江,由黄河到长城,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次第到来的春天正慢慢唤醒着冬日沉寂的大地,而其先声,正是岭南之春。
佛山-广州-南昆山
3小时11分钟 169公里
立春之日,又是大年之时,在广东,迎春迎年的习俗尤为热烈,这里的春日,既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又是一场嘉年华般的欢聚。在广东,迎春要舞狮,而其中的代表之作,就是南狮中的佛山大头狮。
佛山,是黄飞鸿的故乡,而提起黄飞鸿,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闪过《狮王争霸》中那高牙千骑听箫鼓的壮丽一幕,南狮的形象,也自此深入人心。狮子不是中国的原产动物,但狮子进入中国的时间却已有近两千年。有关狮子的最早记录见于《后汉书》,在章帝章和元年,也就是公元87年,安息派使者贡献狮子。自此狮子的形象开始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一部分源远流长。
摄影/李福峰
而舞狮就是这个文化符号中最为生动的一部分,舞狮分为南狮与北狮,两者在外形和技法上皆有不同。比如南狮重史,是借助了《三国演义》刘关张等人性格的高度人格化狮子,如刘备狮白须黄面,沉稳刚健,而张飞狮则红面黑须,勇猛刚烈,势不可挡,北狮则重实,其形象极类真狮。
在技法上,南狮侧重剧情和仪式,比如必不可少的点睛和采青,而北狮则看重驯服狮子后玩乐欢笑的气氛。虽然南北有诸多不同,但无论南北,都代表着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及向往,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传承,只不过南狮较早的出现在影视作品之中,以及南狮所在区域经济的较早发展推动了南狮的广泛认知,所以南狮较为有名。
比如令大家最早熟知南狮的佛山黄飞鸿,在历史上,黄飞鸿确有其人,他也如电影故事中的一般,不仅习武,也曾行医,更擅长舞狮。如今在佛山,我们不仅可以在黄飞鸿纪念馆门外欣赏到舞狮健儿的矫健身手,更可以在西樵观赏到一种与立春节气有关的美景。立春时需要“迎春”,而对于农耕意义的节气而言,立春之日以鞭打春牛的方式“打春”以催农桑,正是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祈愿。
在东西北三江汇合冲击而成的肥沃珠三角平原上,利用密集的河网和洼地,人们挖地为塘,覆土为基,造就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的西樵山万亩桑基鱼塘。桑基鱼塘以“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沙饲鱼”的方式形成了有效的农业循环,如今的桑基鱼塘虽然已经没有了当日宏大的规模,但依旧以一种湿地和农业之美点缀着西樵山这座曾经目睹着珠江文明发展前进的灯塔。
摄影/胡建军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灯塔之光渐渐前行,总高600米,高度中国第二,世界第四的广州塔灯光成为了新的文明象征。在广州塔的注视下,广州的迎春花市带着新年的祝福向我们而来,广东人“重口彩,讲意头”,由此使得起源于明或明前的广州迎春花市拥有了独特的花市吉利语言,如金桔象征着大吉大利,而桃花则代表着一展宏图(桃)。花市,既是一场迎接新春的嘉年华, 也象征着“春如锦,人更红”的“来年花更好”。
南昆山-惠州-双月湾-汕尾
6小时36分 363公里
迎春,是十余亿人赶赴的盛事,在这场盛事中,我们既阖家欢聚,辞旧迎新,也休养生息,以待来年。如今的欢聚迎春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家庭所在地为基础的燕燕居息;新春出游,已经成为风尚,而每年以广州园林博览会、迎春花市和醒狮文化为内容的广州年也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广州过年,看年。
广东之年,精彩异常,而且这种精彩是不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可以说是处处精彩,比如在广州相邻的惠州,每逢新春,不仅有冬米和花生制成的独特龙门米饼,更有一处秘境般的所在。如果我们经广河高速和S355省道前行,就会到达珠三角的后花园,北回归线穿山而过的南昆山自然保护区。
南昆山为岭南名山,最高峰天堂顶海拔1228米,虽然并不在广东境内35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之中,然而其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中,山川形胜,林海浩荡,是一处难得的天然氧吧,而近年旅游的开发,也使得这里的度假村别具一格,比如依托上万亩竹林,以竹木为墙,云水为顶的山间度假村十字水,就是这山水之间的静雅人居。
摄影/谢悦
而在南昆山之下的惠州,也有着一处极为美丽的海岸。在拥有中国最长海岸线的广东,两湾比邻并非少见的景观,而平滑有如双月,且能在观景点欣赏到动静皆宜海景的,也仅有双月湾而已。双月湾由大亚湾和红海湾组成,在大星山观景台欣赏过这如双月的美景后,我们还可以前往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探海龟,这也是我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
如有闲暇,在到达双月湾之前,不妨前往惠州大亚湾红树林公园,在这里我们将要探寻的正是岭南之春的成因。岭南之春,在于纬度,也在于湿地,海洋和森林三大生态系统对气候和环境的调节和维护。南岭提供了森林,海岸则提供了海洋与湿地。
在惠州湿地,红树林这种独特的景观存在使得湿地得以活泼特别,广东是红树林最为密集的地区,有多达1万公顷的红树林分布。而红树林是广东海岸线上最神奇的一种植物,耐盐且美观,红树林的作用在于以牢固的树根固岸消浪,并且为多样的生物提供一个栖息之地,它是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也是没有沙滩的最美海岸。
汕尾-潮州-南澳岛
4小时10分,264.6公里
在地理学意义上,春天的到来,先声于南方,这是因为春天到来的过程就是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及北回归线前进的过程,也正是从南向北次第前进的过程,而我们的立春之旅,也正是追寻着北回归线,以春天到来的方式前行着。在告别北回归线上的南昆山之后,我们即将前往的正是另外一处北回归线上的纪念点,这就是广东唯一海岛县,南澳岛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自然之门”。
摄影/陈瑜
然而在跨越南澳岛壮丽的,长9341米的跨海大桥之前,我们不妨在潮州还有汕头,寻找那嘉年华般的迎春盛宴,这就是潮汕迎春。提起潮汕,除了如今遍地流行的潮汕牛肉火锅之外,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潮汕地区的茶文化。
潮汕人好茶,天下闻名,不仅有产凤凰单枞的凤凰山,更有着传承千年的茶工夫,但“工夫”不是“功夫”,虽然一字之差,但在潮州话中,工与功本就是读音不同的两个字,“功夫”为武艺,而“工夫”为精工细作,潮汕人的茶工夫,是一种讲究细致的生活方式,用潮汕人的玩笑来说,就是你去人家家里吵架,也要先喝一杯茶,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潮汕跑马拉松也要喝一杯茶的新闻趣味了。
没有什么能阻止潮汕人喝工夫茶,但也没有什么会比潮汕人的迎春更生动趣味,热闹非凡。潮汕人迎春,不仅要吃米粉做成的诸如红桃粿、菜头粿的粿,更要去看“闹热”,舞狮队、舞龙队、舞鱼队、英歌队、锣鼓队、大旗队、营老爷等等活动会让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深切的感受到年的欢快和喜乐。
摄影/黄奕英
而其中最为独特的正是营老爷,老爷就是诸如土地、玉帝、仙公这样的正牌或者杂牌神仙,而营老爷就是将庙宇中的神仙以大轿抬出,游遍大街小巷,分享福气。营老爷之时,不仅要有旗牌手,更要有乐队和英歌舞队跟随,每年农历正月前后,就会以村镇为单位轮流“闹热”,火热非常。
至于营老爷的花样,那更称得上是全国独有的民俗盛宴了,老爷们上刀山下火海,无所不能,有将老爷高高抛起扔到空中的,有将老爷抬到鞭炮阵或者火堆里闯关的,还有将老爷浸泡在水里翻滚的,更有将老爷用麻绳捆绑,一路殴打拖拽的,可谓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至于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营老爷,具体原因已经难以查证,不过就民俗而言,大多的解释都集中在当年因为如此对待过老爷,所以老爷才能灵验保佑大家风调雨顺,心想事成。
这,也是我们对于新年的祈愿,在发现中国24节气之旅中,不仅仅发现节气与旅行,更一起发现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未来。
1. 南昆山山路蜿蜒,此时发现神行高配配置的抬头显示系统可以将关键车辆数据如行驶速度、挡位和导航方向显示在挡风玻璃上,从而避免分散驾驶员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
2. 广东拥有中国最长的海岸线,在海边行驶,正是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的用武之地,路虎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可以优化车辆的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和底盘系统,让您自信胜任多种地形的快意驰骋。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具有四种驾驶模式:普通驾驶模式、草地/沙砾/雪地模式、泥沼/车辙模式、沙地模式。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于雨水的解释是:“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自冬至起,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方向的持续北移,使得日渐长夜渐短。日照时间和强度的增强,带来的正是温度的回升,冷暖空气的频繁相遇则使得春雨开始出现,正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摄影/佘极朴
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三候中所描写的水獭将捕到的鱼陈列在水边,大雁出现还有万物萌动生长,都是春天到来的写照,只不过对于此时的春天而言,春雨才是一时之间最为动人的无声景色,它既是“润物细无声”的春日象征,也代表了“花重锦官城”的节气之美。
我们的节气之旅,正是追寻着春雨的脚步,在锦官城之侧的雅安,这个中国的雨城,发现着雨水节气。
自贡-指纹茶山-雅安-荥经县
4小时13分钟 318.9公里
雨水时节,恰逢元宵佳节,如果从自贡启程,便有机会在自贡这个“南国灯城”与“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彩灯嘉年华相遇。戏灯放灯,自古就是中国人欢度佳节的传统,从“焕炳若列星盈盈”的秦青玉五枝灯,到“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的唐代元宵灯会,在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于自贡这个“恐龙之乡、千年盐都”以美轮美奂的彩灯欢度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既是对于新一年的庆祝,也是我们旅程的开始。
摄影/尹贵成
从自贡出发,一路途径蓉遵高速、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在雅安名山区的双河乡金鼓村,近两万亩的茶园如大地的指纹般在山间起伏,这就是指纹茶山,湿润的气候使得这里成为了著名的绿茶产地,而来到雅安,不能错过的自然是这里的雅茶。
雅安,被称为中国雨城,西蜀天漏,究其缘由,正是因为这里一年有200天以上都在下雨,而雅安的多雨,则又与雅安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拿到一张地图,我们就会发现,雅安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三面环山,仅有东部平缓,来自高原的下沉气流和来自盆地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则造就了雅安的多雨。
而连绵的细雨,也使得雅安之茶成为上品之茶,来到雅安,除了在指纹茶山探寻绿野仙踪之外,更要拜访“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中的蒙顶山,这里不仅出产中国十大名称之一的蒙顶甘露,更是中国人工种植茶叶的发源地之一和曾经的茶马古道起点之一。
在宋代,雅安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茶马祠”,自此经泸定、康定、巴塘、拉萨直到印度,山间铃响马帮来,来自雅安的雅茶就在蒙蒙细雨中走出了雅安,走向了千年茶马古道。
摄影/廖志全
而在雅安的荥经县,则又有着茶相匹配的器,这就是茶砂一体中的荥经砂器,荥经砂器以当地黄白色的优质黏土与煤炭颗粒为原料,成品古朴大方,色泽闪亮,它的出现与荥经的物产条件息息相关,这里不产砂子,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先民发现了以煤炭打磨颗粒取代砂子,用以提高陶器耐热性能。最初的荥经砂器多为生活用品,在茶文化的带动下,“东有紫砂,西有黑砂”的荥经砂器便成为了雅安茶文化有力的茶器补充。
荥经县-大渡河金口大峡谷-轿顶山
3小时37分 152.6公里
雨水时节,草木萌动,而草木之美,正在山野之中。从雅安出发,沿着雅西高速一路前行,就将与锦绣河山相遇于蜀山之巅。然而在此之前,被称为“天梯高速”“云端高速”的雅西高速本身就是一条不能错过的云中景观大道。
它一路穿越大小相岭中的群山与峡谷,由平缓的盆地向横断山区爬升,在极其险峻的山野间,克服了极为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以25座隧道,279座桥梁,高达55%的桥隧比穿越了12条地震断裂带,78处泥石流沟连接着雅安到西昌240公里的距离,堪称公路建筑史上的奇迹。
摄影/李小平
而其中的腊八斤连续钢构特大桥、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干海子和铁寨子双螺旋隧道、干海子特大桥、瀑布沟库区桥梁群都是可圈可点的建筑杰作,如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左线长9962米,右线长10007米,是仅次于二郎山隧道的四川第二长公路隧道。泥巴山隧道穿越了山体宽厚,地下水丰富,断层极多的泥巴山,最大埋深达到了1650米,有一半道路的埋深都超过了1000米。
又比如长1811米的干海子特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钢管桁架梁公路桥,最高桥墩达到了117米,为了克服12.35公里内高达729米的高差,避开断层和其他恶劣的地质与气象条件,建设者们创造性的使用双螺旋结构,在山间修建了如过山车一般的天梯之桥,更不要说最高桥墩高达182.5米,如在云中穿行的腊八斤特大桥了。
摄影/黄荣忠
正是雅西高速,将天堑变通途,而在这通途之中,更有蜀山的花海和秘境,在雅西高速的汉源段,雨水之后,花海便悄然到来,那是桃李,是樱杏,是繁花似锦的春天,而在此之后,途径壮丽的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我们就会来到轿顶山这个堪比牛背山的蜀山观景台。
牛背山是川西秘境之地,《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吕玲珑老师在这里找到了将西蜀名山尽收眼底的大观景平台后,牛背山就成为了摄影人和旅行者的必到之处,这里既可远眺瓦屋山、二郎山、夹金山和贡嘎山,也可观赏壮丽的大渡河峡谷。
摄影/黄荣忠
然而四川不仅仅有牛背山,更有轿顶山,此处虽然山路蜿蜒盘旋,但景观之美却是不输于牛背山的。在这里不仅可以远眺贡嘎山,瓦屋山和瓦山,还有壮丽的云海和星空如从天河之中倾泻而出,令人叹为观止,这正是蜀山秘境。
轿顶山-孟获城-西昌
6小时47分,298.5公里
在拜别轿顶山之后,我们又将与另外一处草木萌动的秘境相遇,这就是孟获城。孟获城位于雅安与凉山州的交界之处,相传为孟获筑城之地,虽然因年代久远,已经无法具体考证,不过此处的确是当年蜀国的“南中”,而“南中”也就是魏晋时期对中国的西南地区的统称。
只不过彼时的西南仍旧是包含了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部分地区的大型概念,而今天的诸葛亮南征遗迹,除了少部分证据确凿外,大部分只能以地方方志及后世的传说和祠庙来进行辅助考证。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武侯的南征之路的确必经此地,虽然今天的孟获城仅有部分遗址残存,供我们遥想当年,然而孟获城附近的高山草甸与红石滩依旧是值得一提的景观。
摄影/孙一文
提到红石滩,很多人都会想起雅家梗与海螺沟,红石滩主要分布在川西,孟获城的红石滩面积不大,却也是此时较为别致的景观。形成红石景观的约利橘色藻一般在温度20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中生长,只不过这种低温,也仅是到此而已,因为当我们继续沿着雅西高速前行之时,就会到达一处西南宜居之地,这就是干热河谷中的西昌。
在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交界之地,有一片如昆明一般温暖舒适的宜居之地,这就是西南宜居带,而西昌就是其中的代表城市之一。较为有趣的是,雅西高速连接的雅安和西昌两座城市,实际上正是两种截然相反气候的代表城市,雅安多雨为雨城,而西昌则是年日照时间达到2500小时以上,晴天多达320天的太阳城,这也正是西昌成为卫星之城的原因之一:天气晴朗,适合卫星的发射。
摄影/李小平
西昌地处安宁河谷平原核心地带的邛海小盆地中,温度舒适,物产丰富,而最为神奇的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西昌,却能产出诸如芒果这样的热带水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西昌所处的安宁河谷是一条干热河谷。
我国的干热河谷主要在横断山区的河谷地带,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往往与季风垂直相遇,气流在迎风坡形成降水后,在背风坡下沉升温,就产生了干热现象,而干热则有利于瓜果蔬菜的早熟与栽培。除此之外,西昌依山傍水,既有安宁河、邛海,又有北山和泸山,正是一个山水人居的理想宜居之地。
来到西昌,与邛海、泸山为伴,在旅行途中享受安宁河畔的平静生活,正是旅行的意义。
1. 雅西高速道路情况较为复杂,当长时间在公路上行驶时,发现神行的智能主动动力传输系统会切断后轮的动力输出,只提供两轮驱动,以此改善燃油经济性。 如果路况改变或监测到您大力加速,该系统可在300微秒内迅速无缝切换至四轮驱动,过程迅速流畅到几乎无法察觉。触控屏会专注于向驾驶员显示车辆相关信息,确保一切尽在您掌握。
2. 轿顶山山路蜿蜒,此时发现神行高配配置的抬头显示系统可以将关键车辆数据如行驶速度、挡位和导航方向显示在挡风玻璃上,从而避免分散驾驶员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于惊蛰的解释是:“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之时,雷电初现,在空气潮湿的环境中,当太阳辐射强烈,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形成剧烈对流之时,雷雨云和放电现象就出现了,纵横空中的闪电,能够迅速的加热周围的空气,而受热膨胀的空气爆炸之时,所迸发的正是我们听到的惊雷之声。
摄影/高志相
在先民的眼中,似乎正是这初现的春雷惊醒了百虫与万物,然而,春季不断上升的温度才是蛰虫惊而出走的真正原因,至于春雷,还只是清风明月中的“细雨轻雷”,直到春分之时,它们才会成为节气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惊蛰时节,“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所讲述的在风和日丽中桃花盛开,蛰伏的鸟类复出鸣叫才是这一季最美丽的景观。我们的惊蛰之旅,也正是追寻着这一季的美丽春色,发现着阳和启蛰的万事万物。
黄山-木坑竹海-台回山-开化县
5小时12分 273公里
惊蛰时节,阳和启蛰,万物萌动,在中国大地上,有一种植物,在温度的感召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启了它迅速生长,拔地通天的一生,这就是竹子。
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当温度适宜,一颗20厘米的竹笋可以在一夜之间生长至2米之高,可谓是惊蛰时节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之一了。截止到2017年,全球的竹林面积约为3200万公顷,其中约半数在亚太地区。而根据2013年第八次全国森林清查结果,我国竹林面积为601万公顷,正是名副其实的竹子王国。
摄影/伦天洪
我们的惊蛰节气之旅,也正是从黄山出发,一路前往木坑竹海,与千万根竹子在南方这个竹子王国中的王国里相遇。在这里,我们既能目睹绿意盎然的磅礴竹海,又可以见证这世间最神奇的生长魔术。
与大多数主要依靠顶端持续分裂和生长的植物不同的是,竹子的快速生长是多个竹节同时迅速进行细胞增殖生长而造就的生长奇迹,也就是多线程开工,而较为有趣的是,被称为“第二森林”的竹子实际上是属于禾本科的,简单来说就是竹子是属于某某草范畴的一种大草,只不过其较多的纤维与木质化细胞的存在,使竹子拥有了坚韧的质地,成为了建筑与生活的良材。
在告别木坑竹海之后,当我们沿着黄祁高速和京台高速一路前行,在开化县的台回山,就会与另外一种惊蛰时节的美丽景色相遇,它感知着温度的变化由南向北,自西向东,纵横了30多个纬度,40多个经度,从1月到8月渲染着大地。它开出的花朵灿烂绚丽,有如万丈的金色阳光肆意泼洒在田野上,它的名字正是油菜。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油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广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三大类中前两者的原产地之一。
“黄金作埒,碧玉为畴”,因为耐寒的属性,所以油菜拥有了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从1月开到8月,而在3月惊蛰前后,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欣赏油菜花的时节,在这片全国主要的油菜种植地区抬眼遥望,触目可及的正是那耀眼的金黄油菜花,其中翘楚之地,既有我们熟悉的婺源,更有许多被视为私家珍藏的小众目的地。
摄影/陆佳敏
台回山正是其中之一,与平日我们在平原上看到的油菜花田不同的是,在这一次的旅途中,我们将与梯田上的油菜花相遇,此地层峦叠嶂,山势起伏,而位于梯田之上,半山之间有若堡垒的民居,就是这里被称为江南布达拉宫的缘由所在了。
开化县-江郎山-浮盖山-灵山-铅山县
5小时46分 286公里
惊蛰时节,除了油菜花的遍地流金,在江南之地,还有一种预示着风和日丽,姹紫嫣红春天即将到来的颜色,这就是丹霞。自开化县沿京台高速,花峡线一路前行,就可以发现一种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山川之色。
1929年地学家冯景兰先生在广东的丹霞山,以曹丕《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中的“丹霞”二字命名这种奇异的红色砂砾岩层之后,以红色为主,其中夹杂着其他色彩,如绚烂彩霞般的丹霞就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摄影/胡仁勇
丹霞,是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得到世界学术界认可的地学骄傲,是《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世界级景观,而浙江江山市的江郎山就是这世界遗产中灿烂的彩霞之一。丹霞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然而独特的地理美学让丹霞得以有别于红层地貌,这就是学术界中较多认可的“赤壁丹崖”,即丹崖高度大于10米,坡度大于55度,具有磅礴雄伟的气势,由此方能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成为气象万千的江山形胜。
在江南,江山形胜的不只是丹霞,在这一路上不能错过的,正是那些花岗岩的杰作,中国是拥有90多万平方公里花岗岩分布的花岗岩景观大国,闻名天下者有黄山、华山、普陀山、泰山,三清山等,它们实际上也正代表了不同类型的花岗岩景观。
比如华山之所以被称为“奇险天下第一”,正是因为构成华山的花岗岩岩体巨大完整,如巨石拔地而起,直通天庭,而黄山与三清山则多由独立的石柱与石峰组成,但峰林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正像是处于地质发育青壮年早期的三清山,因其峰林不曾被长期侵蚀打磨,所以峰林峻峭,千姿百态,被誉为“西太平洋边缘最美的花岗岩”。
摄影/石小辉
当然,在这些名山之外,我们依旧还有许多非著名的山川形胜之地,如果行程允许,我们不妨前往古之江南西道,也就是现在江西的灵山,又或者闵浙交界处因花岗岩崩塌堆积形成的浮盖山,浮盖山因“盘石垒叠,下者如盘,上者如盖”而得名浮盖,来到浮盖山探访,不能错过的一种有趣景观,正是石蛋。
石蛋是地学家曾昭璇先生所创造的地理名词,在历史上,曾有学者提出过类似“石芯,石核”等名词以描述“花岗岩石蛋地貌”,然而由于石蛋这个名字过于真实形象所以深得人心,至今我们都将这种地貌称之为石蛋,浮盖山就是由很多的石蛋及花岗岩崩塌时出现的大型岩块堆积而成的一座没有奇峰和崖璧的奇山。
铅山-庐山西海-庐山
5小时50分,405.8公里
铅(yán)山县为江西名县,历史悠久,物产丰厚,比如石塘古镇就以造纸业与松江棉纺织业、苏杭丝织业、景德镇瓷业以及芜湖浆染业一起被称为古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质地细密,色泽洁白的连四纸就是这里的特产,而石塘的纸业之所以发达,正是因为此间青竹遍地,飞速生长与繁衍的竹子为造纸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
只不过在惊蛰时节,竹海并不是这段旅途中唯一的景观,当我们从铅山出发,沿着上万高速,德昌高速一路前行,就可以到达一处桃花盛开之地,在这里欣赏惊蛰三候中的“桃始华”景色,这就是庐山西海。
摄影/陈方翔
庐山西海由柘林湖和云居山组成,其中的拓林湖为兴建亚洲顶级的拓林大坝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其水域面积高达308平方公里,波光粼粼,犹如大海,而其中星罗棋布的近千岛屿,则使得江南一域之中,有了两座千岛湖,有趣的是,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千岛湖,也是一座大型的水库,也就是新安江水库。
值得一提的是,在柘林湖中,不仅有盛开着桃花的桃花岛,有着蜿蜒于水面上惬意的水上公路,在水下更有着一个完整的向斜结构,正是这向斜结构的出现,才使得这里便于修建水库,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向斜以一个天然聚水盆地的形式出现在拓林湖区域,成就与了拓林湖之壮美。
同时,这里也是古生物化石的出产之地,其中原始类水母化石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个体之大都是世之罕见,而另外一种笔石化石也因数量众多而在化石界颇具名气。
至于为什么此处叫做庐山西海,不得不提到的正是90余公里之外的庐山了,曾经庐山西海不仅拥有拓林湖这个名字,更因大部分水域位于武宁,被称为武宁湖,一湖两名并不有利于旅游的开发,而附近庐山与南昌的存在,又使得位居中途的拓林湖无法有效的吸引探访流量,而更名庐山西海之后,这一切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不仅得到了品牌的增强,也点出了景区的特点。
当然,在拜访完庐山西海之后,也不妨前往庐山探访这座拥有千年盛名的天下名山,在前往庐山的路途中,通过对周边的地貌的观察,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些许庐山之所以成为名山的秘密。
庐山第一峰汉阳峰高不过1474米,在中国的名山之中并不算高,但因周围地势开阔平整,所以绝世而独立的庐山就呈现出了云雾缥缈、山高谷深的名山气象,千百年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拜访。
在庐山之中,既有由李四光先生发现的,在地学上具备重大意义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又有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云海青峰之美,还有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银泉飞瀑之美,更有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桃始华之美。
只不过因为海拔原因,庐山的桃花并不像庐山西海的桃花那样在惊蛰后盛开,需要在四五月间方得欣赏,这也是为什么庐山之中,多有别墅居所,以求在炎热时节,找一处清净幽凉之地“结庐人境”,比如宋美龄曾经在此的居所就叫做“美庐”,值得一提的是,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正是本地人士,庐山这个我们旅途中的小憩之地,或许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田园,一个幽静的真意之地。
1. 惊蛰时节的江南之地,随处可见的正是有若流金的油菜花,此时还请务必集中精力,专注驾驶,等到停稳车辆后再行欣赏,在此之前,发现神行的车道保持辅助会检测您的车辆是否无意偏离了车道,并辅助其复位。
2. 在江南的山地丘陵间穿梭,发现神行的智能主动动力传输系统将会是个好帮手,该动力传输系统在公路和越野路况下均有上佳表现,当长时间在公路上行驶时,该系统会切断后轮的动力输出,只提供两轮驱动,以此改善燃油经济性。 如果路况改变或监测到您大力加速,该系统可在300微秒内迅速无缝切换至四轮驱动,过程迅速流畅到几乎无法察觉。 触控屏会专注于向驾驶员显示车辆相关信息,确保一切尽在您掌握。
摄影:吕雷亮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太阳几乎直射赤道,由此在春分一日,昼夜几近等长,而在此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的继续前进,不仅使得北半球日渐温暖,更将昼长夜短的欢乐春日时光带向了人间。
摄影/黄谷上
此时暖风和煦,春意盎然,正是“日日春光斗日光”的美好时节。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是春分的三候;此时燕子的回归,冷暖空气频繁对流而带来的雷电以及风雨, 让人不由得想起欧阳修笔下的明媚时光,正是:“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
林芝 - 索松村 - 雅鲁藏布大峡谷
3小时23分 120.9公里
千花百卉争明媚,是春分时节美丽天地的写照,此时温度的快速攀升,不仅在江南大地上带来了杨柳千丝与杏花春雨,更在藏地,以江河山岳谱写出了一曲春风之歌。
林芝,平均海拔仅为310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地区,虽然身在雪域高原之上,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改雪域高原雄浑壮美,苍凉荒蛮印象,成为了此处的江南,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为通道,浩浩荡荡一路北上,至此就造就了一个春意盎然的世界。
摄影/魏松
在春分时节,桃花正是林芝千花百卉中最为耀眼的存在,从林芝出发,一路沿着X401县道和岗派公路,就能到达此间最美的桃花源。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之内,索松村中的桃花静静绽放,此处田野翠绿,桃花粉白,与身后的皑皑雪山,大江流淌一起建构起了一幅令人如痴如醉的江南春景。
值得一提的是,林芝虽然盛产桃树,但这里的桃树与我们在中东部常见的桃树有所不同,这种被称为“康布”的野桃树高大粗壮,树龄极长可达百年,虽然果实较小,口感欠佳,常常被用来喂养藏香猪,但每每开花便尽情绽放,繁盛异常,有如大海的波涛铺满大地。
摄影/魏松
在春分之后的3月29日,就是著名的林芝桃花节。只不过来到此处,仅仅欣赏桃花,就难免有负春光了,在飞机飞至林芝上空之时,以及行路之间,偶然相遇的“辫状水系”也是不容错过的地理盛景。
与多数大开大合的直流河不同的是,“辫状水系”是一种自由流淌的水系,在雅鲁藏布江多沙的河床上,当水流变缓开始自由发散流淌之时,如发辫般的“辫状水系”就出现了。而多沙也带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景观,这就是沙丘,每当冬春干旱之时,西风就会席卷河沙堆积在河谷两岸,所以在这里我们不仅仅能与江南相遇,更可以看到西北的沙漠与大河共生的神奇景观。
摄影/王宁
而在不管是深度还是长度都排名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之中,不仅可以遥望中国最美山峰南迦巴瓦壮丽的雪峰与冰川,更有着林芝之所以成为江南的根本原因。
如果有一张地图,我们就可以发现,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正是藏地最为巍峨的屏障,它拔地而起,如同一条山脉建构的长城,牢牢的将西南季风和暖湿气流挡在墙外。
而雅鲁藏布大峡谷却以一种深切的方式,切开、打破了这个屏障,成为了印度洋暖湿气流长驱直入的唯一大型水汽通道,使得这里春如江南,而景胜江南。
索松村 - 南伊沟 - 林芝
3小时22分 182.6公里
至于如何景胜江南,我们不妨在第二日的行程中,从索松村出发,一路沿着X401县道前往南伊沟,在江河、沙丘、冰川、雪山、花海之外,与中国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的藏东南原始森林相遇。
摄影/乔涵
印度洋暖湿气流带来的多达年平均600毫米以上的降水为南伊沟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森林生长条件,在森林的深处不仅有高达50到70米的巨大云杉与冷杉,更有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最为著名者,正是松茸,其香气之浓郁,口感之丰富,使得林芝也成为了美食的产地。
然而当你真正来到这里,与郁郁葱葱,万木峥嵘的南伊沟森林相遇之时,你才会明白,所谓食材,不过是人间珍馐,俗世美馔;那些高耸入云,数人才能合抱的巨木才是这天地间造化的所在。
摄影/孙一文
此处松萝飘逸如丝,苔藓厚实轻软,正是典型的原始森林模样,初入其中,还只是与五六米高的小树为伴,然而随着我们的渐渐深入,等到花的香气沁到心脾,等到鸟的叫声回旋不绝,抬眼望去,就是那如墙般令人叹为观止的成排森林巨木了。
在这里巨大的伞状林冠几乎遮蔽了天外的世界,只有偶尔通过间隙射入的阳光和那随风摆动的松萝在宣示着春天的温暖到来,而当我们走出密林,遥望远方的南迦巴瓦雪山之时,又会感到自己似乎来到了一个异域的东方瑞士。
只不过,藏地江南也好,东方瑞士也好,都不能写尽、绘出林芝的地理多样性美学,因为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地方,以雪域高原之身迎接着一个大洋汹涌澎湃的水汽,然后坐拥世间最美好的雪山、冰川、沙漠、大江、峡谷、河谷以及原始森林了。
林芝 - 尼洋河谷 - 巴松错 - 林芝
3小时34分,234.6公里
春分,在皇朝犹在的时代曾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节气,每逢春分,皇帝就要前往日坛祭祀太阳,而在民间,除了祭祖祭春之外,还有竖蛋、风筝、吃春菜、踏青等令人愉悦的春日习俗。
在林芝,何处踏青往往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这种不成问题就在于桃红柳绿就在门外,世间的百种颜色,千般景象,都近在咫尺,任君选择,然而问题就在于,很多时候过多的选择总会让人难以取舍,以至于无可选择。
摄影/王红斌
在这种时候,巴松错似乎就成为了踏青目的地选择中,恰到好处的一个选择,因为身在念青唐古拉山间的巴松措不仅仅是一处幽静大湖的所在,它是念青唐古拉山百余座6000米级雪峰组成的群峰之海的入口之一,在它的身边,既有北侧白雪皑皑6132米的沙阿玛热则雪峰(天王宝座峰),又有东北侧遥相呼应的6316米杰青那拉嘎布峰(燃烧火焰峰),更有阿玛觉姆达增峰、林则拉那嘎布峰、瞻巴拉峰、扎拉沟斯木岗峰等群峰环绕。
更不要说在山间那剔透洁白的冰川,山下的草甸、高山杜鹃、森林,湖中冰雪融化造就的清澈碧透湖水,湖心岛中藏传佛教宁玛派飘着经幡的错宗寺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巴松错如此不同。
它的确没有羊卓雍湖和纳木错的宽阔深远,但羊湖和纳木错荒凉少有植被的湖岸之侧也绝对不会有巴松错翠绿的森林与生机。这是一处秀丽之地,一个能够停下来呼吸的心安之所,在那雪山之下,蓝湖之侧,如果静下心来,我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又何况,从林芝出发到巴松错的路途并不是孤单的,当我们沿着尼洋河这条林芝的母亲河一路前行,还能与春耕时节的尼洋河谷相遇。春分之后,即将到来的春耕春狩让世代居住在这里的门巴人与珞巴人走出了家门。
他们有的人在富饶的河谷地带忙碌的准备着春耕,而另外一些人则走入了印度洋暖湿气流造就的生物量丰富的大山和森林,遵照着传统开始了狩猎。
摄影/韦彦
沿着尼洋河一路前行,正是这种不断变化交错的田园与山地生活,将林芝的春天渲染的分外灿烂,而这一切,都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将阻挡水汽的喜马拉雅山深切开始。
1. 林芝,虽然有若江南,然而就越野体验而言,却是远胜江南的,在尼洋河谷,雅鲁藏布江江岸的沙滩与沙丘,南伊沟附近的林间,都是发现神行全地形科技的用武之地,秉承路虎超过65年的全地形科技,发现神行继承了源自家族的非凡的全地形能力。
2. 路虎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可以优化车辆的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和底盘系统,让您自信胜任多种地形的快意驰骋。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具有四种驾驶模式:普通驾驶模式、草地/沙砾/雪地模式、泥沼/车辙模式、沙地模式。
摄影:吕雷亮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清明,叁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的继续前进,日照时长的增多和太阳高度角的增大,以及春风的徐徐而来,带来的正是一个生机勃发、清洁明净的人间四月天。
只不过与寻常节气不同的是,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更是假日;如今的清明,不仅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更以扫墓、插柳、踏青、风筝、秋千、赏花、出游等习俗,成为了一个动静皆宜、内容多彩的独特节日。
摄影/熊发寿
如果回首清明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清明之所以成为如今的清明,其中不仅仅有人文的力量,更有自然的原因。清明取代寒食成为一大节,在历史研究中有“唐代说”和“南宋说”两种看法,在唐朝清明节还是寒食节的一部分,只不过除了寒食这个习俗外,唐人还引入了郊祭,也就是扫墓祭祀。
但这个时候的唐人,除了在清明这个唐代的法定假日去扫墓祭祀外,已经开始享受春暖花开带来的自然美色了,著名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就是寒食景象“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描写。
既然有飞花,又有充足的假日,那么郊游、踏青、赏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比如曾经写下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唐代诗人元稹就说“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对此,曾经将寒食上坟编入五礼,使之成为正式法定习俗的唐玄宗就非常地不爽,虽然三令五申不得行乐,但无奈民间风气已成;而等到了南宋,发源于北方的寒食节,在南方既缺少文化基础,又因为南方的自然景致更加优美,生活水平更加富足,所以原本严肃的寒食节,最终就被灵活生动的清明节所取代,正如南宋诗人吴惟信所留下的名句一般,此时的清明,已经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杭州 - 松阳
4小时51分 358公里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是南宋诗人吴惟信眼中的西湖之清明,而我们的清明节气探访之旅,也正是从寒食与清明的融合之地,曾经的南宋都城杭州出发。杭州不必多说,自古就是江南的象征之地,正是“忆江南,最忆是杭州”,但杭州何以成为最令人回忆的所在?杭州之美又美在何处呢?
我们认为,杭州之美,美在西湖。在如今这个旅行探访成为寻常之事,秘境胜景被不断发现的年代,西湖依旧是此间不可被取代的美,曾经是如此,未来也很难改变。
因为这种美除了景色之美,更在于杭州这个由人与自然共同建造的城市,是一座真正的山水城市。它以千百年的积累,一脉相承的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进入工业化前就完成了主要的城市布局和建设,从而避免了工业化和山水自然保护而产生的矛盾。
摄影/张力
而这种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因为在钱学森先生1990年提出的山水城市理念中,所谓山水城市,不仅仅是需要山水具备,更要以自然的状态去融合山水与城市,这正是山水城市理念最难以实现的地方。
在历史上,拥有湿地与山水的城市不计其数,而最终,也只有杭州的西湖在苏轼、杨孟瑛、阮元等先贤的疏通保护、持续建设中完成了与城市的融合,这就是如今三面环山,一面向城的杭州山水城市之美,正如苏轼曾经在整治西湖的奏疏中所讲述的那样:“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西湖,正是杭州之眼。
摄影/张力
如今,我们追溯清明,寻春出游,在西湖之侧又将与怎样的景色相遇呢?在景区面积49平方公里的西湖,我们不妨以孤山为起点,将目光投向游人较少关注的西湖西侧,在这里,少有人至的杨公堤、茅家埠、乌龟潭不仅“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更以一种静谧之美展示着杭州之眼,秀美江南的魅力。
摄影/陈方翔
而当我们沿着长深高速、杭新景高速一路前行之时,又会与一个壮美的江南相遇,这就是湖面面积达580平方公里,为西湖湖面面积91倍的新安江水库。
摄影/陈方翔
新安江水库内岛屿星罗棋布,大小岛屿共1078个,它们与辽阔的湖面一起组成的正是壮丽如大海的千岛湖。如果想要尽情领略千岛湖之美,那么不妨在此停留一日,进入千汾环湖公路完成一段美景与鲜花一起绽放的环湖之旅吧。在这里,你将目睹一个完全不同的千岛湖,它不再是游人如织的热门景区,而是辽阔美丽的江南之海。
松阳 - 云和梯田 -龙泉车盘坑村
3小时8分钟 189.0公里
清明踏青,饱含古意的村镇往往是出行目的地的选择之一,然而要避开大众组成的人山人海,就需要寻找少为人至的秘境之地,在浙西南的瓯江上游,有一处山水环绕的桃源之地,这就是丽水的松阳。
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松阳县地处浙西南的群山之中,地形对外封闭,对内则因为山中的松古平原而得以自成一统,成为一个避世的桃源,也正因如此,松阳县内的古村镇得以将最初耕读传家的传统江南面貌完好的保存并传承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瓯江上游的两百多个古村中,无处不在的除了此间的青竹与溪流之外,更有别具一格的风水人居,比如群山环绕中的杨家堂村就有如金色的布达拉宫般顺着山势向上行走。
远远看去,这里的房屋好似悬挂在青山之上,层层递进,每层落差2到3米,总落差可达200余米,这种独特的阶梯建筑样式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建筑面积,节约了土地资源,更以背靠青山的方式实现了风水人居的建筑理念。而这里的其他诸如平田村、酉田村、呈田村、山下阳村、大小竹溪村、都各有特色,堪称是瓯江上游最后的江南秘境。
群山环绕,也为这里带来了另外一种景观,那就是梯田。在云和县崇头镇,从山间流淌至山脚的梯田正是另外一种江南的模样。云和县是山地之县,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梯田就成为了这里最常见的耕种方式。
而云和梯田的出现,除了生产方式和生活需要的原因之外,在其背后更有一段隐秘的历史,云和产银,至今还有名为白银谷的景区。银矿的开采带来的正是人口的涌入和增长,而人口的增长,以及古代炼银使用的“灰吹法”对于米糊的大量需求,带来的正是不断开垦的梯田。
清明时节,夏季风已经开始登陆,冷暖气团的相遇往往会带来降雨,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由此,我们便得以欣赏在云雾与细雨中漂浮、宛若天空之城的千层梯田,这种从海拔200米攀升至1400余米的壮观景象,正是华东梯田景观中最美一处的所在。
更不要说,这一路上盛开的梨花了,若有闲暇,不妨前往驱车前往龙泉的车盘坑村,在拜访古村落的同时,去感受上百棵百年梨树绽放的花朵吧,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清明多雨,此时于浙西南的山间,发现神行全地形科技将是得力的行车助手,秉承路虎超过65年的全地形科技,发现神行继承了源自家族的非凡的全地形能力。
路虎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可以优化车辆的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和底盘系统,让您自信胜任多种地形的快意驰骋。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具有四种驾驶模式:普通驾驶模式、草地/沙砾/雪地模式、泥沼/车辙模式、沙地模式。
摄影:乔涵 曹霄飞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
谷雨时节,当春季暖湿气流与寒冷空气频繁相遇之时,滋润百谷的春雨就来到了人世间。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讲述的正是此时浮萍生长、布谷鸟和戴胜鸟活跃的春季景象。
实际上谷雨之雨水滋润的不仅仅是百谷,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可谓是万物得到滋润皆生长的时节,不仅百谷生长,花草树木都在生长;而这种万物生长,除了将大地点缀的分外美丽之外,更将春天以食物、饮品的形式令人口齿留香。这种香气,既是洛阳特产的牡丹鲜花饼,又是遍地可见的榆钱槐花与香椿,更是一季雨前的清茶。
我们的谷雨节气之旅,正是追寻着万物生长的踪迹,品味最后的春天。
贵阳 - 湄潭 - 百里杜鹃 -毕节
5小时52分钟 452.7公里
谷雨,是万物生长的时节。在贵州的湄潭,万亩如波涛般的茶海,不仅承载着春天的色彩,更使得春天的味道得以被慢慢品尝。在与陆羽《茶经》“相表里”的明人许次纾作品《茶疏》中,对于采茶一事,作者曾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湄潭的谷雨时节,自然是属于雨前茶的。当然茶之道不仅仅有雨前茶,更有明前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普洱茶之属,其千姿百态,种类繁多,的确是需要一本书才能够讲清楚的,然而不管是何种茶,它们不曾改变的正是在采摘之初,那最本源的春天翠绿之色,在此之后,发酵程度和方法的不同,才使得茶有了精彩纷呈的样貌和味道。
从贵阳出发,沿着兰海高速、杭瑞高速一路前行,我们就会与这个茶的世界相遇,不仅可以在湄潭天下第一壶中国茶文化博览园去观赏壶身高48.2米,壶身最大直径24米的超大型实物茶壶雕塑,更能在永兴镇近4.3万亩的世界最大茶海中,尽情的拥抱春天。
茶叶原产并优生于中国,而如今西南、华南、江南和江北四大茶区中的西南茶区也正是茶叶的故乡之地,每年春季,暖湿气流和太阳辐射带来的温暖湿润气候不仅使得茶得以迅速生长,还在茶海之外,为这里带来了姹紫嫣红开遍的花海。
当我们离开湄潭,在前往毕节途中的百里杜鹃风景区,正值花期的杜鹃一如它“地球彩带、世界花园”的美誉,在此花团锦簇,热烈绽放。杜鹃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观赏花之一,它丰富的种类、多彩的花色、多姿的景观变化使得杜鹃得以像茶叶一样,从中国走出,征服世界,可以说如今我们在海外所见到的繁花似锦的海外杜鹃,其背后基本上都有着中国杜鹃的身影。
摄影/龚小勇
这是因为,在第四纪冰川时期,海外的杜鹃遭到了灭绝性的冰川覆盖打击,以北美之广大,却仅存24种;以欧洲之辽阔,也不过剩余9种;而在中国西南发现过高达20米大树杜鹃的英国植物学者乔治·福雷斯特,在20世纪初从中国西南引种到欧洲的杜鹃花种类就达到了250种。
不过非常有趣的是,作为现代杜鹃花分布中心的我国,并不流行欣赏杜鹃,它们多存在于特定区域的高山深谷又或者不为人所知晓的默默盛开于角落之中,而不是如海外般以一种普遍性观赏植物的角色、极受欢迎的出现在公众或私人的花园中。然而这种差异性的分布,也使得我们可以在百里杜鹃一域之中与60多个杜鹃品种相遇,尽看灿若彩霞的另外一种美丽春色。
毕节 - 北盘江特大桥 - 乌蒙大草原 - 盘州
5小时13分钟301.5公里
谷雨之时,也是洛阳的牡丹盛开的时候,虽然我们此行远在贵州,然而想与牡丹相遇,却也并非难事。如果时间较为富裕,可以将行程扩展数日,在到达毕节之前,前往毕节金沙县禹谟镇同心村、柳塘镇金新村、桃园社区左近的范围去探访万亩凤丹牡丹组成的花海,只不过这里的凤丹牡丹并不是自然的花海,而是以生产牡丹籽油为产业的人工经济花海。
如果想要看自然之花海,那么毕节可能真是个需要用四季去看尽的地方了,除了此时应季的杜鹃花海、牡丹花海外,在春季有诸如余家沟绵延数十里的桃花、纳雍县近万亩的李花和十一万亩漫山遍野的樱花;夏季有威宁百万亩的马铃薯花、草海湿地的紫色相思草花、以及少为人知的金沙县绿风梁子玉簪花海;秋有韭菜坪的野生韭菜花和两万亩的菊花;更不要说那冬日盛开在乌蒙大草原上的油茶花海了。
摄影/龚小勇
然而对于一趟精华旅程而言,我们不妨将注意力集中到更为壮美的景观上来,在优美的茶海与花海之外,去寻找壮美。因为一场旅行,仅有秀丽的优美总是有些遗憾的,特别是当我们来到北盘江特大桥的时候。
说起贵州,很多人会想到贵阳,会想到茅台,会想到山地,会想到喀斯特,这些都是极具贵州特色的象征,但很少有人能想到贵州是一个大桥的国度,即便有人能列举一两座著名的大桥,恐怕也想象不到在世界排名前100的特大桥中,贵州会拥有半数之多,而其中之代表作便是北盘江特大桥。
北盘江特大桥全长1341.4米,大桥横跨壮丽的北盘江,从桥面到水面垂直高度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是世界上最高的特大桥。而北盘江特大桥之所以如此壮美,正是因为位于云贵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的大型斜坡之上、全长440公里的北盘江以1900米的流域落差造就了一系列雄浑俊美的大峡谷。
只不过北盘江特大桥并不适合停车驻足观看脚下峡谷和大江的壮美,这里车水马龙,并非观景之地。如有闲暇,将行程延长或调整,则可以在到达北盘江特大桥之前开车前往都格镇,沿着都新路到松林垭口后,一路向山前进,在山顶以全景立体的方式去欣赏独一无二的北盘江之美。
摄影/陈乔湘
1.3亿年前贵州高原的隆起使得北盘江流域峡谷丛生,而高原也拦截了暖湿气流,带来了充足的雨水,至今我们还能在乌蒙大草原感受这种地理和气象的壮阔,作为西南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草场之一,乌蒙大草原不仅仅有草海、花海,更有云海。
而云海的存在,又让乌蒙大草原成为了难得的春夏秋三季都能看到佛光的宝地。佛光也叫宝光,是指在云雾中看到一个环绕在人影周边如彩虹及宝石般灿烂光晕的现象,人们总觉得佛光罕见,需要机缘巧合,实际上佛光只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只要满足“光源—人—云雾”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的条件便有很大可能看到佛光,更有甚者在夜晚和浓雾的天气中,使用手电也可以制造出佛光。
盘州 - 兴义万峰林
2小时2分钟126.2公里
摄影/刘鹏
行走在贵州大地之上,除了高山峡谷、大江大河之外,不能错过的自然还有喀斯特。喀斯特即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包罗万象,既有溶洞、天坑、钙华,也有峰林、峰丛、天生桥。在贵州的兴义,与我们相遇的就是总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的峰林之最,兴义万峰林。
万峰林气势雄浑,被徐霞客形容为“磅礴数千里”的西南奇胜,在万峰林中列阵峰林、宝剑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及叠帽峰林这五大类型的峰林比肩接踵林,次第展开;而根据地势特色,万峰林又分为东西峰林,其中东峰林以田增色,西峰林以水夺人,正是桃源世外,山水人间。
只不过与我们常见的山水人间所不同的是,在山、水、人三大元素之外,此间还有另外一重景观,这就是2亿3千年前的贵州。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源自于曾经的滇黔古海,在三叠纪恐龙开始崛起,而海洋中也开始出现了被称为龙的诸如鱼龙、幻龙、海龙等海生爬行类动物。当海洋消失,大陆出现,曾经称霸海洋的龙们仅留下了它们的化石,而盘州和兴义,正是这些化石身影的所在之地。
在欣赏过万峰林的山水人间画卷后,如有闲暇,不妨前往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一游。这里,正是2亿3千万年前的贵州,一个“贵州龙”出现在海洋中的时代。
贵州多山,驰骋于群山之间,发现神行全地形科技将是得力的行车助手,秉承路虎超过65年的全地形科技,发现神行继承了源自家族的非凡的全地形能力。路虎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可以优化车辆的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和底盘系统,让您自信胜任多种地形的快意驰骋。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具有四种驾驶模式:普通驾驶模式、草地/沙砾/雪地模式、泥沼/车辙模式、沙地模式。
在公路与越野路况中长时间行进,智能主动动力传输系统将是个好帮手,该动力传输系统在公路和越野路况下均有上佳表现,当长时间在公路上行驶时,该系统会切断后轮的动力输出,只提供两轮驱动,以此改善燃油经济性。 如果路况改变或监测到您大力加速,该系统可在300微秒内迅速无缝切换至四轮驱动,过程迅速流畅到几乎无法察觉。 触控屏会专注于向驾驶员显示车辆相关信息,确保一切尽在您掌握。
摄影:孙一文 乔涵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出品作者:星球地理探索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立夏,是夏的“建始”之日,当万物生长的春天与我们渐行渐远之时,万物在此长大、繁盛的夏天就到来了,这正是立夏之所以得名的原因。春日播种,夏日成长,夏所象征的正是“长大”。
在天文学中,立夏是夏季开始的标志。而在气象学中,当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在22度或以上时,夏天便正式来临了,而两者入夏标准的不同,便是每逢立夏,很多地方却依旧有如春天的原因所在。
摄影/谢俊
然而不管是有如春天的北方,还是已经入夏的南方,从未停歇的除了时光的脚步之外,还有伴随着日照时长增长、吸收着季风降水生长的植物,由此大地欣欣向荣,植物茂盛如蓬,一如立夏三候中的蝼蝈鸣叫,蚯蚓翻土及王瓜生长景象。
我们的立夏之旅,便是追随着万物至此皆长大的线索,一路与节气相伴,发现“建始”长大的夏天。
重庆 -周家山大桥 - 尧坝古镇 - 赤水
4小时15分钟283.6公里
立夏,是万物至此皆长大的节气,而我们的节气之旅,也正是从一座长大的城市出发,这便是重庆。提起重庆,很多人都会想到洪崖洞,想到穿楼轻轨、皇冠大电梯,想到波浪型公路、十三层楼高人行桥、五层八方向二十匝道黄桷湾立交桥;然后想到这是一个传奇般的网红城市。
也有人会想到火锅,会想到三峡,会想到江湖,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它的另外一个形象,那就是生长中的城市。如果将道路比作血脉,建筑比作骨骼,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城市从三五街道的一隅之地初生,最终获得了庞大身躯和丰厚底蕴的生长,这种生长控引山河,错综古今。
摄影/张坤琨
而重庆,就是生长城市中的代表,根据2018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的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排行榜,我们可以发现,在建成区面积方面,也就是已经完成主要城市设施建设的面积排行中,重庆以1379平方公里的面积超越了深圳和广州,成为了仅次于北京1485平方公里和上海1426平方公里的第三大城市。
除此之外,重庆的地区面积也是向上生长的,从80年代的郊县并市,到90年的县市改区,重庆一跃而起,终于以8.24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面积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始自重庆的血脉与骨骼,正是它们,联通并组成了重庆之大。
摄影/断桥
在重庆渝北区古路镇草坪村的周家山大桥,我们见证的就是一座联通之桥。只不过与重庆千厮门嘉陵江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等众多雄伟大桥所不同的是,如果没有周家山大桥,重庆的立体形象不会如此清晰。
因为一座立体的城市,是不能仅存在于地面和地下的,重庆是一座山城,诸多建筑依山而建,由此生出千般变化,万种姿态,这是重庆的地面形象;重庆是一座喀斯特城市,喀斯特即岩溶地貌,喀斯特台地、槽谷、丘陵、峡谷、山地以及在其上发育的天坑、地缝、竖井、洞穴无处不在,这是重庆地下的形象。
但空中的重庆又在哪里呢?当夏季到来,季风带来降水之时,我们就得以在周家山大桥的观景平台一睹空中的重庆了。每逢雨后的第二天,周家山大桥就会被云雾环绕,如在云上,这正是,空中的重庆。
摄影/断桥
当然,随着无人机和摩天大楼的出现,空中的重庆已经具备更为具体的样貌,它们既是从高层视角展望的如画卷般打开的城市,也是大雾入城之时那云中的城市,然而,真正揭开空中重庆面纱的,依旧是2011年建成通车的周家山大桥,它不仅联通了城市的生长,更赋予了城市新的形象。
而在我们拜别周家山大桥这个时代前进的杰作之后,古镇的出现,让我们的节气之旅,又有了发现城市生长路径的意义,如果说超级大桥代表着未来,那么联通道路,最后汇聚为城市的古镇就代表着过去。
《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说,“巴蜀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在彼时,高速公路和大桥的前身正是古道,而古道所在的供给食宿、纵览商贸的关口,就是古镇最早的源头。正如位于泸州合江县的尧坝古镇,自古从四川进入贵州便要经行此地,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让这里成为了一座活着的古镇,一处“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进入尧坝古镇,除了石板主街两侧的大鸿米店、东岳庙、晓云轩、周公馆等景点、最为值得留意的便是随处可见的茶馆,不等日上三竿,茶馆中便已经遍布茶客,坐下来喝一碗盖碗茶,看那茶客悠闲自得,看那行人逍遥闲适,方知世间虽有匆匆的时光,但也有一种慢下来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活。
赤水 - 赤水大瀑布 - 丙安古镇 - 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佛光岩 -泸州
4小时18分钟203.9公里
如果说春天的颜色是繁花似锦的争艳之色,那么夏天的颜色又是如何的呢?不同的旅行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答案,正如前往大海就可以看到蔚蓝的夏天,前往山谷就可以看到碧绿的夏天那样,当我们前往赤水之时,就会发现一个银色,赤色和绿色的夏天。
摄影/高成军
赤水多瀑布,而本地人多将瀑布称之为洞,比如银瓶乍破般的赤水大瀑布就有个别名叫十丈洞瀑布,而其76米的高度,也的确有如十丈,足以与黄果树大瀑布媲美。这便是赤水的银色夏天。
赤水河源出云南镇雄,因沿途大部分地区为红壤土层,所以立夏之后当丰水期来临之时,被降水冲刷进河中的红土就会将河水染得赤红,由此而得名赤水。
对于很多人来说,赤水并不陌生,除了发生在丙安古镇著名的四渡赤水之外,更因沿河产出诸如茅台、郎酒、泸州老窖等中国最顶级的名酒而名动天下,然而真正使得赤水此地弥足珍贵的,则是绿色的是桫椤王国和赤色的环崖丹霞。
摄影/黑肉
桫椤是一种古老的大型乔木蕨类,不仅叶片巨大,髓心还富含淀粉,当恐龙横行于大地之上时,桫椤就已经茂盛如蓬了,可以说彼时桫椤的大量存在,正是恐龙得以成为地球霸主的重要食物原因,而当地球环境突变,恐龙灭绝之时,桫椤却存留了下来。如今13300公顷的桫椤自然保护区,就是当年末世时代中,桫椤的避难之地。
那么为什么当末日袭来,桫椤可以幸存于此呢?当我们进入保护区,我们就会发现,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保护区山高谷深,地形封闭,如一个天然的避难所,使得桫椤可以生长繁殖,最终造就了如今的绿色王国。而在我们的拍摄中,我们的摄影师也拍到了龙与桫椤的珍贵镜头,只不过这里的龙,其实只是龙竹节虫,你能发现它的存在吗?
在拜别绿色的桫椤王国之后,我们又将到达一处眩目的赤色之地,这就是素有“世界丹霞之冠”之称的佛光岩。丹霞是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地貌景观,丹霞得名于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而其明丽绚烂也的确如诗如画。
摄影/叶君
只不过佛光岩之丹霞,除了拥有彩霞般的美丽外,更为特殊的则是它的弧度,这种弧形丹霞非常有别于南方诸如丹霞山以及西北诸如张掖七彩丹霞。没有峰林峰丛,却仅以环形山崖呈现,是这种丹霞的最大特点,这就是为什么赤水的丹霞如此珍贵的原因,它赋予了丹霞家族更为美丽动人的形象,一种我们称之为“环崖丹霞”的景观。
泸州 - 泸县 - 蜀南竹海
2小时55分钟193.8公里
在拜别银、绿、赤的三色赤水之后,当我们沿着赤水河这条美酒河往泸州行进之时,就会在泸州老窖之外,与另外一种适宜夏日生活的泸州特产相遇,这便是泸州的油纸伞。
提到油纸伞,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杏花,春雨,江南”的形象,然而在江南之外,四川的泸州也是油纸伞的一大产地。油纸伞顾名思义,以桐油涂抹伞纸,既能让伞纸通透明亮、十分美观,又可防日晒雨淋,而泸州之所以出产油纸伞,并能以分水油纸伞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秘密既在于近百道复杂制伞工艺的匠心艺术,又在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便是泸州附近郁郁葱葱的森林与竹海。
摄影/董志宇
在蜀南竹海之中,延绵27条峻岭、500多座峰峦的各式竹子组成了万倾碧波的绿色竹海,这正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将蜀南竹海称之为“万岭箐”的缘由,逶迤苍茫而又遮天蔽日的竹海为泸州的油纸伞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上好材料,以楠竹为伞架,以水竹为伞杆,当生长在海拔400-1180米,尽情享受降雨滋润,发荣滋长的蜀南之竹与泸州匠人相遇之时,精巧美观耐用的油纸伞就出现了。
在立夏之时,持一柄泸州油纸伞,行走在乡间,正是不肯多得的享受,如有闲暇,不妨在拜访完泸州之后,前往泸县,完成另外一场寻龙之旅。
摄影/袁蓉荪
泸县,在如今虽不闻名于世,然而这里却是中国唯一的明清龙桥文化群,龙桥即桥身雕龙之意,而以一县之地,却拥有141座龙桥,堪称全国之最,而最神奇的则是,除了龙桥之外,泸县还有着大量的,总数超过500座的宋墓,其中出土的海量石刻,对于重新认识宋代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其中的江南瓦肆勾栏形象,虽常见于小说描述,然而景象如何,却是在泸县的石刻中才得以寻得踪迹。
可以说,泸县就是通往宋代时光通道的入口,在泸县持一柄纸伞,漫步于龙桥之上,于时光中行走、徘徊、前进,在一瞬间,过去、现在、未来就交错在了一起,这里既是我们节气旅行的终点,亦是另外一场自驾旅程的起点,正是节气周而复始,而发现永无止境。
在山地颇多的云贵与巴蜀之地,发现神行全地形科技将是得力的行车助手,秉承路虎超过65年的全地形科技,发现神行继承了源自家族的非凡的全地形能力。路虎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可以优化车辆的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和底盘系统,让您自信胜任多种地形的快意驰骋。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具有四种驾驶模式:普通驾驶模式、草地/沙砾/雪地模式、泥沼/车辙模式、沙地模式。
在公路与越野路况中长时间行进,智能主动动力传输系统将是个好帮手,该动力传输系统在公路和越野路况下均有上佳表现,当长时间在公路上行驶时,该系统会切断后轮的动力输出,只提供两轮驱动,以此改善燃油经济性。 如果路况改变或监测到您大力加速,该系统可在300微秒内迅速无缝切换至四轮驱动,过程迅速流畅到几乎无法察觉。 触控屏会专注于向驾驶员显示车辆相关信息,确保一切尽在您掌握。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系列出品人:星球地理探索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和农业息息相关的一个节气,小满这个名字,正是来自于“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里的“物”,指的是大麦或者冬小麦,公历5月下旬,麦粒逐渐长大,但尚未饱满,故曰小满。
摄影/沈威
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就季节属性最为明显的春天来说,从北纬23度的广州,到北纬53度的漠河,我们的春天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跨越30个纬度、长达3300多公里、时长近百日的远征。
由此,季节是有跨度的,春天如此,夏天也是如此,所以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小满,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因季风降水和日照温度的有所不同,北方尚未迎来雨季,犹自在担心着干热天气对小麦的影响,而在南方带来降水的夏季风却已经开始登陆,带来了江河的盈满。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h0660uw3qkr.html
小满是和农事相关的节气,在小满适时旅行,小麦和水稻,是比较常见的节气景观,不过仔细想来,这时候小麦尚未盈满,要到芒种才稍有可观,而适逢小满则是梯田放水的时节。
然而在梯田之外,如果能看到小满的代表,又能看到小满背后更为有意思的地理与气候原因,那么,我们的旅途才能称之为有趣。
小满是个公历5月21日左右的节气,在这个时候,能够带来降水的夏季风只不过是刚刚登陆华南地区,这也就是珠江流域“小满大满江河满”的最主要原因,季风来了,降水也就来了。
摄影/沈威
而北方地区进入雨季要等到季风在6月给长江中下游带去梅雨之后的7月,8月之后才行,既不下雨,地面温度又在随着日照时间延长而在增高,所以就容易形成干热风,而干热风则会加快小麦水分的蒸发,从而造成减产,这正是“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背后的科学道理。
但是,与农事相关的小满节气中,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其他更为有意思的农业景观呢,在传统的农事概念中,我们是个农耕民族,我们的文明是农耕文明,与土地为伴。
摄影/吕雷亮
当我们研究小满背后的地理与气候原因,我们又能发现明显的海洋季风影响,是季风带来了降水,在小满时节夏季风登陆的地方,还有耕海牧渔的海洋文明,这种海洋文明的景观,是与我们常见的农耕文明景观大为不同的有趣所在。
在过去,节气多是对于适时而食或养生的时间提醒,而如今,在特定的节气中,发现节气独有的景观与象征,来一次适时旅行,或许可以称之为节气的新象征,节气带来的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更是由自驾带来的24种生活发现乐趣。
自驾路线
福州市-尤溪联合梯田-东边村、云山村与连云村
149公里,2小时40分钟
我们的适时旅行就是从福州出发,一路前往霞浦去见证那生趣的耕海牧渔,但在此之前,小满的水稻梯田盛景,也是不可错过的,从福州经福银高速、304省道后,驶入734县道,就进入了“小满大满江河满”的小满景象,这正是夏季风登陆的地方,小雨潺潺,雨中的盘山路清寂深幽,穿过杉木和绿竹的山乡土路,就能发现这深山僻壤间倒悬于天地的千年古梯田。
摄影/沈威
梯田是常见的农业景观,一提起梯田,大家印象中的第一个名字往往是云南的元阳梯田,元阳梯田的出现是因为云南是中国的山地大省,山地丘陵的面积占到94%,梯田正是地理原因造就的农业景观,而福建除了海之外,也拥有大量的山地丘陵,达到了90%,这样的地貌正是梯田景观诞生的土壤。
尤溪联合梯田所在的山脉海拔接近800米,由此这里的梯田正是缠绕在云海之间,而梯田的灌水则是要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将水引流收集到高处的蓄水池中,从上至下,层层漫流,小满正是梯田开始灌水充盈的季节,层层叠叠跌宕而下的梯田,是一种漫瀑布的节气美学。
摄影/吕雷亮
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山峦间宁静的田园生活气息,最佳的观景地点则也因此有了诗意的名字,正是东边村、云山村与连云村。这三处相距不远,不过五到十分钟车程,秘境寻幽,在联合梯田一番探索到达这三处之后,就是那发现的惊喜。
除了云海缠绕,梯田如镜之外,在尤溪梯田,我们还可以见证山地丘陵的农业发展奇观,这里的梯田颇为陡峭,坡度大多在20至40度之间,最大坡度可达50度左右,田块多而细碎,有的地方两个人都无法转身,此地有的村民从不用耕牛,至于原因则是因为使用耕牛太累,还不如用锄头直接挖地。
自驾路线
尤溪梯田-柘荣县鸳鸯头草场
332公里,5小时
第二天,从尤溪梯田向北出发,穿越县道与乡间小路,直到驶上了长深高速和宁上高速,才是能够看罢这一方诗化生活和梦想美景的时候,从宁上高速转至961县道,草原就突然的展现在了眼前,海拔千米的山峦间不是丛林,而是万亩的,随山势起伏如波涛般的天然草场。
摄影/魏高鹏
而这样壮丽的所在,一直以来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究其原因,就要回到福建多山这个话题上,就拿鸳鸯头草场所在的柘荣县来说,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99座,如今道路通行,但在福建自驾,就会发现福建是个隧道大省,隧道多,说明山是破碎化的,因为福建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湍急的河流将大山切割成豆腐块,而水则沿着网格状的大地行进,在道路未曾如此通达的年代,从中原穿行到福建,是要堪比蜀道之难的。
摄影/姜克红
柘荣鸳鸯头草场也正是因此在很久一段时间里,并未得到公众的认知,草场因为最高处一块如鸳鸯头的大石而得名,在欧阳修的《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中曾这样描述小满的节气特征,他说:“南风原头吹百草”,古人认为丰饶的物产与南风息息相关,而南风正是带来降水的东南季风,小满时节的鸳鸯头草场,则是这一景象的写照。
不过和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草原草场所不一样的是,这里的草场因为山势起伏并不作为畜牧使用,倒是个野游烧烤宿营的好去处,沿着公路行进至草场中心正是大门的入口,虽然没有门票,但要收取十块钱的环境维护费,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一处反季蘑菇种植大棚。
自驾路线
柘荣县鸳鸯头草场-霞浦县洪江村
80公里,2小时20分钟
在海天相依的地方,正是我们旅途的目的地霞浦,而耕海牧渔,则是霞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所在。
摄影/沈威
海面上一道道的是鱼排,一方方的是虾池,在中国最美的滩涂之上,还有田园一般齐整的蛏埕、蛤埕,春夏就是挂蛎种植,将几尺的竹竿插到滩涂上,海中蛎苗挂附在上面,到了冬季就是收获的好时候。蛏、蛤则是将苗种在春天埋进养殖埕的泥中,由大海孕育生长,至夏秋收获。
摄影/吕雷亮
而早期产于日本沿海,对海洋温度环境要求极高的海带,在我们的技术人员克服了一系列难题之后,也来到了霞浦,直接开创了我国海洋养殖的第一次浪潮,这是比贝类、对虾及鱼类养殖的第二、第三及第四浪潮还早的经济盛事,我们国家也是最早展开海带遗传育种理论研究并取得如海带柄长、叶片长度、叶片厚度等数量性状遗传规律发现性突破的国家,这些发现是海带选择育种技术的基石,也是大部分人所不知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自豪成就。
摄影/陈建贞
小满时节正是海带的收获季,也是海带的晾晒季,而选择小满晾晒,除了生产原因外,降水的即将到来也是至为重要的考虑之一,夏季风初始登陆华南,而真正的大规模降水尚在路途之中,赶在大规模降水到来之前,完成海带的晾晒,是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摄影/周静
在节气,不能错过的盛事自然是节气美食,小满三候“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第一讲的就是吃,小满的民俗中也有吃苦菜的说法,只不过这个吃,很难称之为美食,小满是个青黄不接的时节,小麦还没有成熟,而苦菜这种味道苦涩的粗纤维植物就是很好的食物补充了。
但我们也无法将苦菜全部以苦涩定义,当年的显贵们,也是讲究吃一点苦菜的,只不过他们要吃味道甜美的上品,比如荠菜。“荼荠”一词就是这样而来的,其中“荼”是苦菜雅称,指的是小人,而芥则为君子。
耕海牧渔,是小满节气农业属性的节气景观,而濒临海岸,顺应习俗,我们也可以品尝一点海中物产,来享受时鲜,在霞浦,最常见的除了海带之外,更有370种常见海鲜。
而不常见的海鲜则是不能放过的小满盛宴,如沙塘剑蛏,仅能在霞浦吃到,壳极薄,个头虽小但口感清甜鲜嫩,而其他常见类型的海鲜,又因为近海先得的原因,更为鲜嫩可口。
摄影/沈威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摄影/吕雷亮
1 . 从鸳鸯头草场至霞浦,距离不过80公里,但海拔落差与盘山路的存在让驾驶时间长达2小时20分钟,行驶在盘山路上,如果车辆装配如发现神行的陡坡缓降控制系统,那么在这种连续下降的陡坡地段就拥有了持续可靠的可操控性。
2. 在霞浦滩涂,如果想要沿着海岸滩涂或沙滩前进享受乘风破浪的感觉,发现神行能够显示在触摸屏上的涉水感应系统就会是个很好的帮手。
3. 尤溪梯田到鸳鸯头草场会有相当长的一段自驾路程,发现神行的车道保持辅助及驾驶员防疲劳监测系统,堪称中长途驾驶的安全保障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作者:曹霄飞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芒种,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和农事最为相关的节气,芒种,顾名思义,正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北有小麦,南有水稻,既要夏收,又要夏种,正是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节。
摄影/洪玥
不过芒种也并不总是和农事与忙碌有关的,《红楼梦》里面大观园的姑娘们在芒种这一天就颇为有闲的送了花神,说芒种一过就是夏日了,而就气温的变化来说,芒种时节,北方是暮春,南方是初夏,向春作别后,的确就是温度急剧上升的夏日了。
而与夏日一起到来的夏季风,带来的则是降水,其中最为有名的正是梅雨,在芒种之初,北方的冷空气余威尚在,即下雨又寒冷,而随着时日的变迁,潮湿闷热的梅雨就成为了长江中下游的主力。
此时因梅子成熟而得名的梅雨,虽然意境悠远高雅,让人一听就觉得喜欢,然而真正身处于潮湿的梅雨之中,没经历过梅雨的北方人可能真的要哭出来。
芒种忙中有闲,自然也要适时旅行去休闲一下,如果只去看那梅雨,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可能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要哭出来,但如果看到因为降水带来的地理奇观,发现时节带来的种种节气乐趣,那个,比如吃喝,则这样的旅行就会变得有所期待有所发现。
自驾路线
桂林-贺州钟山县
206公里,2个半小时
芒种有三候,螳螂生;鹏始鸣;反舌无声,这三候一般人谁也记不住,但有一样东西,不要说一般,就是五百五十般的人都是记得住并且能说得出点故事的,那就是青梅。
我们《中国国家地理》有一个博物君,这是很多般的人都知道的,博物君天天研究的就是“能怎好”,能不能吃?怎么吃?好不好吃?
要把博物君拉到桂林,他是毫不犹豫的要往贺州的钟山去的,从桂林出发,经过包茂高速,323国道到达贺州钟山县,就到达了有名的青梅之乡。
摄影/孙一文
而钟山的大肉梅在芒种时节,正是最鲜甜,等等,应该是最鲜酸的时候。而且这个鲜酸,是要请微信小编给我加红的,那种直接挑战鲜酸的感觉,真是令人难忘到怀疑人生。
因为果梅的含酸量较高,所以鲜梅能吃却不好吃,至于怎么吃,除了加糖做成梅干梅脯之外,能不能做菜呢?
摄影/洪玥
当然可以啊,我们中国人本来就拥有把一切都做成菜的技能,《尚书》就说过做菜两件事,梅子和盐,只不过现在我们更会吃了,所以不大往菜里丢颗大青梅了,而是青梅煮酒。
只不过在三国演义里面的青梅煮酒,实际上并没有煮过酒,而是拿着鲜梅酸爽的一口梅子一口酒用来佐酒,古代的粮食酒有个烧煮的过程,所以叫名曰煮酒。
真正的把梅子煮酒,要到了晚明,把青梅做成果酒才真正符合了煮酒的含义,现在我们流行的就是把青梅浸泡在米酒或者黄酒或者干脆冰水之中,用来品尝酸甜怡人的味道。
而在芒种这个夏日里的第三个节气,在自驾路上也好,在百忙之中也好,品尝一杯青梅冰水的时候,不妨也松一口气,抬头看看远方,是不是有更值得发现的生活和美景。
摄影/杨瑾
就比如在桂林看过了千年的甲天下山水后,在来到钟山,就会发现这里除了青梅,还有不亚于桂林的山水,甚至在一路之上,都会产生桂林山水居然有这么大的范围,怎么哪里都是桂林山水的感觉,这到底是感觉,还是错觉?
这并不是错觉,桂林是峰林与流水造就的大型景观地带,只要存在峰林与流水,就会有桂林,而广西则有很多的地方符合这样的条件。
摄影/梁集祥
清代诗人刘名誉用来描述桂林景象“我坐扁舟随意看,果然千朵碧莲花”,是在贺州也可以看到的,如果能到更远的地方,崇左、河池、还有山峰一个个像竹笋一样从地里钻出来的宜州,广西到处都是桂林。
饮一口青梅冰水,还有这样的旅行发现,如果博物君准备发展第二季的“能怎好”,恐怕还要加一个看字,叫做“能怎好看”。
自驾路线
贺州钟山县 - 河池市宜州区
358公里,5个小时
若说第一天的旅途是一场关于南方喀斯特画廊和青梅的景观盛宴,那么今天我们便将演示作为一个吃货该如何欢度芒种。
但大家先说好,芒种谁也不要勇敢直接吃青梅,在芒种,还有一种促进甜党和咸党团结的东西可吃,那就是粽子。
但芒种和端午的粽子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端午的起因,就会发现,芒种时节,夏季风进入长江中下游,带来了梅雨,然后造就了端午。
我们中国人有清明、端午、中秋及春节四大传统节日,在这四大传统节日里,只有端午是个和南方的地理物候物产密切相关的节日。
能够盛产稻米,并且广布水网,是端午粽子与龙舟的先决条件。而芒种之后,日照时间的增多和夏季风的到来,带来了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增多。
蛇虫鼠蚁,还有微生物诸如细菌、真菌在此时都得到了生长繁殖所需的温度和湿度,由此 孳生,先民们在感受节气变化的同时,也苦于此时的疫病丛生。
在端午除秽辟邪,以求健康平安,而衍生出来的熏艾草、插菖蒲习俗,在南方是更为必要的,雄黄酒、五毒符这些已经远离现代人生活的东西,在彼时的南方,则是深入人心的生活细节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了雄黄酒和五毒符,但端午吃粽子,还是个喜乐见闻的事情,但为什么甜党和咸党在广西可以拥有大团结呢?因为广西的粽子太多了,多到大家要先花点时间数数,等数完了之后,吃甜吃咸都不重要了。
摄影/洪玥
广西人对于粽子的理解高度简直叹为观止。在这里,粽子已经不能以甜咸二党来讨论其中的真谛了,桂南有驼背粽,顾名思义,背部高耸,南宁的横县是驼背粽中的翘楚,一粽十斤,吃得下这种粽王,才有资格自称一声大胃王。桂北齐名的则是背包粽,外形如同背包,二两一枚,小巧可人。
而等到了宜州,刘三姐的故乡,你会发现这里简直是粽子的圣地。除了区域特色的背包粽,广西通行的三角粽,更有一两斤到五六斤重的枕头粽,至于曾经推出的三百六十六斤的粽王,则是已经无法想象的存在了。
从钟山前往宜州,既可借道桂林享受在喀斯特山水高速中的驰骋感,将近410公里的路程;亦可依次沿S207省道-包茂高速-G323国道前往,这条路基本是直线距离,比绕道桂林要近上80公里,然而会比高速要多上1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是喀斯特山水本来就是需要花上时间“细玩”的地方,因为这里简直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实景写照,每时每刻都有不一样的美景。
摄影/李增英
早晨的山隐雾海,黄昏的霞光浅山,翡翠一般的宜州临江河,一路上都是不间断的画中景,不花些功夫怎么对得起自己?更何况可以一路啃着各式各样的粽子和五花八门的广西小吃......简直不想回家。
对了,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宜州粽子不仅是用来吃的,简直堪称一种信仰的偶像。你可能看到孩子们把粽子装在小竹笼中,像提着花灯一样游街;也可能发现壮家人把粽子栓上草环挂在门外,作为祈求家族兴盛的护符;更会发现在当地的婚礼上,粽子都能用来抵红包......世界观又被刷新了吧。
自驾路线
宜州区 - 都安瑶族自治县
110公里,3小时
不仅是芒种,每个时节背后的故事,其实都是对地理与气候变化原因的探索。季风带来的降水是端午节日形成的原因,而降水本身是无法成为旅行目的地或者景观的,实际上在旅行之中,下雨是大多数人所不喜欢的一种天气。
然而在广西的都安,却有一种景观,因为降水而瑰丽迷人,这种景观正是地下河。河在地下,听起来好像听阴森,倒是很有几分盗墓迷城的幽深黑暗,但广西的地下河,则有别样的魅力。
恐怕大部分人从未想到,广西地下河的总长度已经超过了黄河和长江的长度,达到了一万公里以上,形成了无穷无尽的向黑暗中蔓延的地下迷宫,其中最为壮观者,正是总长243.1公里,中国最大的地下河系,都安地苏地下河。
由宜州向南出发,出城区后转上X858县道。到都安地苏乡的路途很近,只有不到120公里,然而全程县道,开起来还是比较耗时间的。但是也有好处,那就是虽然还要依次转走X905、X868两条县道上,但是不用担心迷路,因为没有什么岔路,这是一条不到地下河不回头的旅途。
目前的地苏地下河未被开发,如果你站得够高,会发现仅仅是它的地上部分就已如此壮观。再想到在深邃的地下,它还联通着一万公里以上的地下河,的确是让人望而生畏无法想象的存在,简直是大地内部的血脉系统。
摄影/李晋
地下河是地下溶洞的塑造者,而当地下溶洞的顶部塌陷之时,就在地表形成了大地与地下河连接的窗口,在雨季,地下河水量充盈,偶然之间就会通过这些天窗露出惊鸿一瞥。都安,正是天窗景观的集大成者,在地苏地下河241公里长的河段上,分布着500多个天窗,这是世间所罕见的地理奇观。
摄影/张小宁
如今,曾经仅为当地居民饮水灌溉,网箱养殖的地下河天窗,又因地下河的广阔与潜水价值成为了世界洞潜爱好者的圣地。
在2016年,澳大利亚人哈里斯在都安创造了中国洞穴潜水的最新纪录-212米,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对于地下河的秘密了如指掌,地下河的天窗,让我们得以小小的根据节气中降水的变化在偶然间欣赏它的美丽,也提供给了我们无限的发现可能。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认知似乎无处不在,然而真正来到大自然之中,我们才发现,发现本身正是永无止境的。
摄摄影/沈威
1. 由钟山前往宜州的路途车况较为复杂,巧用发现神行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可以多看几眼风景。想想有点小赚。
2. 都安地苏地下河未处于开发状态,吃到了景观原生的甜头,也别抱怨路不好走啦。由宜州前往都安的旅途大多乡间小路,梅雨季节,请选择能适应不同地形模式的车辆,以防陷车求助老乡用水牛拉你脱困的尴尬。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g0696b7h5qx.html
二十四节气在本质上是以天文地理属性划分的时间尺度,其中最先确立,也是最为相关者,莫过春分、秋分、冬至及夏至,这是因为太阳光照程度的变化,造就了季节和冷热的变化,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和秋分到来;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冬至和夏至到来。
冬至日至短,白昼时间为一年最短;夏至日至长,白昼时间为一年最长,所以在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古代的帝王往往要分别进行大祭,冬至祭天,夏至则是祭地,而这两个祭祀更是中国人关于天文地理的认知表现,即天圆地方,冬至在圆丘大坛祭天,夏至在方泽,即方丘中祭地,就是地坛。
除了祭祀之外,古人在夏至还是会放假的,至于放假干什么,这是个特别分人的事情,但比较统一的却是吃面,夏至前后,正是新麦成熟的时候,将新麦制成面,既可以祭祀,又可以品尝新麦,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然而夏至吃面,只来一碗白面或者炸酱面那实在是太对不起我们中国人在吃上的造诣了,那不吃白面,不吃炸酱面,还能有什么面可以吃呢?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面的种类也极为丰富,有拉面、烩面、刀削面、猫耳面、炒面、卤面、捞面,、大刀面,还有重庆小面,阳春面。
绘图/张瑜
但在夏至,真正把面吃出花样,这功夫并不是下在面的样式和汤头,而是面的材料本身上,甚至连面都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冷淘,就是凉面,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槐叶冷淘,要用槐树的嫩叶榨汁和面,之后煮熟过水,其色泽翠绿喜人,其味道清爽滑嫩,一般来说,这是九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吃的好东西。
杜甫吃过一次后念念不忘,还专门写过一首诗,就叫《槐叶冷淘》,一开始就说:“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让人食指大动,在诗的最后,沉浸于美味中的诗人还忍不住说,就是皇帝纳凉的时候,也得来一碗啊。
等到了清代,槐叶冷淘就已经不能满足皇帝们的需求了,在淮安的湖心寺,有用莲花汁做的莲汁冷淘,不加辣椒,不用汤头,没有肉块,就是面本身的味道已经足够。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从本意上来说,夏至是个和天文极为相关的节气,因为这一天太阳终于能直射北回归线了,从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的昼夜等长,到夏至6月21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也就是过去了3个月。
然而白昼最长,却大大的超出了大部分人对白昼长度的想象,在夏至这一天,北京的白昼就达到了15个小时,在维度更高的漠河,则有17个小时的白昼,算上因为太阳散射大气造成的白夜,则有19个小时的白昼,在全国各地,白天的时长都大大的超过了夜晚的时长。
这样悠长的一天,只是吃一碗面实在是过于浪费,以一场旅行寻找节气的踪影和背后的故事,则会使得这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不虚此时,不会感叹时光匆匆而白驹过隙。
在夏至,最为显著的特点正是日之长至和影之短至,不过日影的短至,只能称为有趣的节气现象插曲,想要获得真正的节气旅行乐趣,那么以“日长”为主题的旅行才能给被称之为印象深刻,毕竟,每一年中人生中最长的一天,也只有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此时而已。
美国著名的女作家,人生中有86年生活于无声无光世界中的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充满希望地向往着拥有光明的日子,而拥有数不清光明的我们, 在夏至这人生中最长的一日中,又将如何丰富我们的人生旅途呢?
自驾路线
根河市 – 莫尔道嘎
115公里,2小时14分钟
在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在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的太阳投影最短,先民在彼时,以圭表测量影子的长短从而确认了冬至和夏至的时间。
至于圭表是什么东西,简单来说,就是竿子,只不过立竿见影这种事情,在夏至需要换个说法,叫做“立竿而见短影”,如果到了北回归线一带的云南红河、广西百色等地在正午时分去观察日影,这句话还要再改一下,改为“立竿而不见影”。
在夏至,如果我们从根河出发,一路沿S301省道前进,然后转拉莫线,就会到达莫尔道嘎森林公园。这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之一,是大兴安岭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见证夏至节气特点的地方。
而此时从根河前往莫尔道嘎的我们,除了在旅途中能够享受由湿地、河流和森林构成的自驾景观大道之外,更可以在中午时分,通过林间大树,在处处都是圭表的莫尔道嘎森林公园,去观察发现日影至短这一夏至独特的景观。
而这里,更是中国最后的完整森林的一部分,所谓完整森林,是通过遥感学和地理学在地图上表示的一个概念,它有三个要求,第一是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第二是30到50年间没有经过人类的明显破坏,第三则是线性尺度10公里的要求,也就是林地间必须能容纳一个直径10公里的内接圆,这一要求是为了防止林地过于狭长。至今我国的完整森林只有85317平方公里,仅占国土面积的0.89%。
夏季,是万物应季而生长的季节,而在这一片的完整森林中,我们还能逐步的见证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所带来的万物生长与物竞天择。
在林地的空间得到阳光照耀的地方,喜欢阳光的白桦林和火烧兰欣欣向荣,而在兴安落叶松密集的地方,则是耐阴的兴安杜鹃一片繁花似锦,谁又能够想到,十余年后,当白桦林郁闭度增加,宽大的枝叶遮挡阳光之时,就是自我断绝需要阳光生长的幼苗,将生长空间让给耐受稀疏光照的兴安落叶松之时。
这生物群体壮丽壮烈的物竞天择演替,就悄无声息的发生在这片森林之中。
自驾路线
莫尔道嘎 – 敖鲁古雅
127公里,2小时28分钟
夏至有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分别说的是鹿、蝉和半夏这味中药,蝉是个大家都明白的东西,但半夏和鹿却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在普遍的节气物候解读中,半夏是生长在沼泽或者水田中的,但实际上半夏通常生于荒地、路旁,有时也会长在石缝里,一点都不喜欢十分潮湿的环境。
至于鹿,在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上,鹿是个很神奇的动物,它常见于每一本经典之作,从《诗经》到《史记》到处都有鹿的影子,然而却又始终远离于我们的生活。
知道指鹿为马的人不少,可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动物园外,真正见过鹿的人则是少之又少,至于与鹿生活,甚至与驯鹿生活,则是天方夜谭一般的事情。
只不过如果我们从莫尔道嘎继续沿着S301省道前行一百余公里,到达敖鲁古雅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不仅不是天方夜谭,就在我们身边,甚至还是一次关于节气的,难得的重温发现。
在敖鲁古雅,有着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鄂温克人,这里也是中国唯一的驯鹿之乡。驯鹿,在通常的认知中,是圣诞老人的专属,这是因为驯鹿善于奔跑,体型较大,在敖鲁古雅,驯鹿除了作为鄂温克人的运输工具之外,更是鄂温克人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中的朋友。
夏至时节,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重温物候中的鹿角解已经成为不可能,但在敖鲁古雅的夏至时节,我们除了可以与鹿做更为紧密的接触之外,也可以见证鄂温克人的夏至时光与我们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的悄然契合。
鄂温克人的夏至,也正是锯鹿茸的时间,鄂温克人锯鹿茸,是5月下旬开始,到7月末,而6月夏至则正是旺季,除此之外,剥桦树皮也是此时鄂温克人的习俗之一,这是因为在此时桦树水分大,容易剥离。
桦树是鄂温克人生活中重要的生产与生活原料,桦树的汁液味甜可口而营养丰富,至于桦树皮则是鄂温克人展示精湛手工艺的原料,除了传统民居撮罗子,也就是松木和桦树皮搭建成的简易帐篷。
更有以桦树皮制作的碗、桶等生活用品,而桦树皮艺术中,最为精美的是桦树皮船,全船不用一根钉子,仅7天就可以完工。
自驾路线
敖鲁古雅 – 漠河北极
364公里,6小时10分钟
在夏至节气中,最为令人赞叹的景观莫过于晚上9点钟的日落,以及近似于极昼的白夜,所谓白夜,是北极圈外的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至高度角位于地平线下6°的这段时间,由于大气对阳光的散射作用,夜晚并不会黑下来。
简单说就是阳光从地平线之下散射出来,照亮了低层的大气,在大气科学中,这种现象有个非常动人的名字叫做“曙暮光”,也叫作“晨昏蒙影”。
在夏至时节,因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维度越高则日照时间越长,离开敖鲁古雅,沿着S301省道前行,转加漠公路,就能到达中国最北的地方,也是夏至时节白昼最长,夜晚被称为白夜的漠河。
漠河,在传统意义上的探访时间往往是冬季,然而在夏季,特别是夏至,因为高纬度所以在一天之中拥有19个小时的白昼时间,这远远长于夏至时节北京一天15个小时的白昼,在提供了更多发现探索的时间外,也赋予了漠河更多的旅行意义,在漠河的旅程注定是悠长的,然而好在漠河并不缺乏欣然度过这样悠长假期的景致。
密布的白桦林,九曲十八弯的河流,还有北极村中国最北的邮局、最北的人家等等这些最北的所在,都会让人目不接暇,茂密的原始森林与静静流淌的黑龙江水所衬托的正是这样一处最北的静谧最北家园。
只不过颇为有趣的是,北极村实际上和北极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北极村所在的地方原名为漠河乡,当年洪水冲毁了北极村的原住地,整个北极村搬迁到了漠河乡,这才有了原名漠河乡,现名北极村的北极村。
实际上比北极村北的是黑龙江江安的北红村,然而当我们离开北红村后继续北行,来到人迹罕至的乌苏里浅滩还能发现中国最北的石碑,大名鼎鼎的“恭喜你找到北啦”,在维度上,这里是北纬53°33′43″,而真正严格意义上中国的最北端,却要将目光望向黑龙江界河主航道中心,北纬53°33′47″。
在这里,才是我们发现夏至节气的终点,人生中最为悠长一天的起点。而这里,也是我们的发现中国24节气之旅发现无止境的另外一种象征,发现,既是发现终点,也是发现起点。
1. 在这片地区,国道省道串联起一个个小城镇,路况很好。而在道路之外的更广阔的地区,则是无边无际的大兴安岭森林。如果想与自然来一番更亲密的接触,免不了走一些土路。发现神行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有4种驾驶模式,其中草地/砂砾/雪地模式刚巧囊括了这片区域的绝大多数非铺装地形种类,非常便捷。
2. 如何利用发现神行观赏一场夏夜星空?首先你需要一张舒服的沙发,利用可以灵活调节车内空间的5+2座椅设计,把你的座椅放倒变成舒适的“沙滩椅”。你还需要一面像发现神行一样超大的全景天窗,让来自几十几百万年前的星光倾撒进来。最后,你还可以利用剧场级的MERIDIANTM音响,放上一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人生之快莫过于此啦。
摄影/孙一文
作者/曹霄飞 乔涵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尤其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说到小暑,就免不了去对比大暑,小暑得名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不是夏天的开始,却是一年中最炎热时节的开始,虽然此时热气犹小,然而小暑之热,却是有如迅雷之势,让人措手不及的。
摄影/赵雅靓
这是因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之后开始向赤道方向南移,而自春分开始对北半球的加热,在夏至后开始彰显效果,温度得以明显增强,而带来高温的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又会在此时到来,“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就是小暑突然暑气蒸腾的描述,这就是小暑,一个爆发力十足的节气,一个外号叫做“热得快”的节气。
“如坐深甑遭蒸炊”,说到小暑之热,韩愈是深有体会的,甑是古代用来蒸食的炊具,把人放在炊具里面蒸,简直是热到让人无处可逃,不过对于避暑这件事,古人也是颇有心得,有钱人冬天的时候储冰,夏天就以冰避暑,又或者建造水殿,用水车浇洒在屋顶避暑,就算没钱,也可以跑到山水之间避暑。
通常意义上,有山的地方纬度较高,有植被覆盖,植被的蒸腾作用可以加速地表与大气间的潜热与显热交换,可以调节地表温度,而人口密集的城区,则因为建筑取代了植被,降低了土壤的蒸发,增加了热量的储存和传递,同时建筑所使用的砖石、砂石等材料因为材质粗糙,又很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摄影/王正坤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热岛效应,建筑比土壤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比热容让城市比郊外更热,高温的城市在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犹如大海中的岛屿,由此名曰热岛效应。
而有水的地方适宜避暑,则是因为水有着更大的比热容,水的热容量远大于土壤的热容量,而水的流动性又带来了更好的热传导和热交换,这正是山水可以避暑的科学原因。
只不过,不是所有的山水都可以有助于避暑,比如吐鲁番的火焰山是和凉爽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又比如腾冲的热海温泉,一听名字就知道在那里避暑肯定是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的。
当然了,这都是比较特别的例子,那有没有一些山水,不是这么特别,山是植被覆盖的青山,水是清爽的绿水,却依旧无法避暑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去重庆看一看,以自驾的方式去实地验证一下。
自驾路线
宜昌-巫山-奉节
300公里,6小时
说起重庆,山城和火炉是大多数人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实际上,在中国人传统的避暑山庄概念中,如果只考虑山和水的环绕,重庆应当是可以闻名天下的,比如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康熙曾评价避暑山庄是“水心山骨”,这四个字正是承德避暑山庄的最大特点。
而重庆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如果进入大重庆区域,我们就会发现这里的水烟波致爽,这里的山林木苍翠。
三峡是重庆有名的与水有关的景观,其实重庆叫三峡的峡谷很多,长江上有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的小三峡,长江支流大宁河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也是三峡,大宁河自己的支流马渡河上也有三撑峡、秦王峡、长滩峡的小小三峡,到了重庆主城区,嘉陵江上更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的城区三峡。
摄影/洪玥
峡谷是如何形成的呢?最直观的理解是由山和水形成的,山为峭壁,而水在其中,从地图上看,大重庆区域的地势东高西底,和我们通常意义上想象的重庆山城在高山之上不一样的是,重庆主城区实际上是在四川盆地的东部。
出自/《中国国家地理》重庆专辑
只不过就主城区的地势而言,因为依山而建,又有主城的小重庆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主城区的山脊是从西南到东北横行于城中,分隔出了上半城与下半城,但如果我们跳出主城区,俯视大重庆地区,又会发现,重庆的山是以鲜明的带状山岭般由东北向西南伸展,宛若从东南而来的巨浪突然凝滞。
重庆的水就在这些巨浪之间行进,这就是重庆的平行岭谷地貌,也正是平行岭谷造就了重庆,从宜昌出发,一路沿着蓉沪高速和301省道向巫山与奉节前进,就是在这壮阔巨浪中诗意般的远征。
摄影/王正坤
而至为有趣的是,在这段行程中,除了有着翻山越岭,行走于盘山公路,或驾临峡谷高处的自驾乐趣之外,在小暑时节,我们还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总得来说就是从热岛效应的城市出发,进入凉爽的高纬度峡谷区域,然后又进入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叠加的暑气突来区域。
摄影/王正坤
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提到过的水的比热容是比土壤更高的,当三峡大坝建成后,原有的部分陆地被水所覆盖,而水的蒸发也有助于对于区域进行降温,但对于整个大重庆区域来说,这种温度的变化是不显著的,这是因为气候不是对单一条件进行改善就可以控制的,而三峡水库又是典型的河道水库,两侧都是峭壁,水库建成后,水体的确变深,但水面和大气进行热交换的面积增加有限。
摄影/孙一文
但在局部的峡谷区域,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局部的凉意,地貌的起伏,温度的增降,恍然间就会忍不住让人抚掌叹息,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就是如此吧。
自驾路线
奉节-重庆
456公里,6小时
从宜昌到奉节再到重庆,是沿长江在沪蓉高速与沪渝高速上行进,这是一段400余公里的路程,一般来说,第一次走这条路的人都会在这里生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重庆到底有多大?
因为似乎早就进入了重庆而又不曾到达重庆,没有看到重庆主城区,总在重庆的平行岭谷中和峡谷为伴。
然而当我们看看重庆8.2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就会知道重庆实在是个特别大的地方,因为这8.2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有74个香港那么大,宏壮的峡谷与长江正是这片土地的塑造者,它们不仅造就了重庆的山水城市,也让暑气突如其来。
摄影/王正坤
因为这座山水城市的山,是城市之下的山,重庆是山城,山城的特点只强调山是不够的,它首先是一座城,一座将土地利用起来在山上建造文明的城市,这样以山为基的城市首先带来的是城市的立体感。
摄影/王正坤
而能够直观体会这种立体感的莫过于乘坐过江索道了,它的奇妙在于你不是从高空去登高望远感受城市的立体,而是随着索道的行进,一扭头突然就从高空来到了另外一片平地城区,这是与通常意义上架设在两山或者两个至高点处的索道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而这种对于地形的充分利用,也使得城市的热岛效应更为显著,在小暑时节,重庆又会受到一种双重的高温暴击,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移动到较北的位置时,重庆的炎热就开始了,然而这时候在青藏高原上空形成的南亚高压又会火上浇油。
摄影/王正坤
然而在火上浇油之后再次浇油的是,如果我们沿着重庆的山岭前行,就会发现华蓥山、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等群山,从四个方向将重庆围合在内,大山使得重庆封闭,也使得重庆炎热。
摄影/孙一文
在小暑时节,西南季风在翻越群山之时,在重庆之外的迎风坡上升冷却,带来沿途的降水,而在重庆内侧的背风坡下沉之时,却因为在迎风坡失去了大量的水蒸气,因此无法进行降温降水,只能产生干热,这就是焚风效应。
真是热就三个字,热热热。
自驾路线
重庆-荣昌-自贡
215公里,3小时
山水造就了重庆的峡谷城市,而地理、季风等又造就了重庆的火炉,在小暑的物候中,暑热是个不可避免的主题,温风至是暑气到来,蟋蟀居宇和鹰始鸷是在说蟋蟀和老鹰也要避暑到清凉到地方去。
那么在没有空调的时候,我们除了奢华的用冰山或者水殿避暑,雅致的到山水之间避暑之外,还有什么是可以减少暑热的办法吗?
摄影/孙一文
如果我们沿着成渝环线驶出重庆,转入九永高速和银昆高速进入荣昌,就能发现小暑其实是个更有仪式感的节气,这种仪式感不在于吃什么,当然在重庆美食是不可错过的,按照小暑的民俗,徐州人在小暑要吃暑羊,南方人民小暑要吃藕,在重庆只要吃火锅这两者都是可以兼得的。
但比较有趣的是,莲藕一般是产于秋冬,小暑是个夏天的节气,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广泛种植收获于夏天的早熟莲藕,然而通常来说,秋藕鲜脆,冬藕粉糯。
小暑时节并不是莲藕大量上市的时候,这大概是因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造成的望文生意望文生义,夏日见到荷花,就想到了莲藕。
那么我们的仪式感又在何方呢?在中国人的语言中,最具仪式感的两个字应为华夏,这既是我们中国人骄傲的五千年文明,又是我们的礼仪概述,正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摄影/曾勇
小暑突来,除了要避暑,更要更衣,脱掉春季的厚衣,换做更为清凉的夏衣,葛、麻、纱、罗是中国人传统的夏衣材料,夏天不仅仅是山水锦绣,还有服饰之美。
在荣昌,我们的发现之旅所探寻的正是这服饰之美的开始之地,如今的荣昌,是全国最大的夏布生产地之一,使用苎麻纤维制作的夏布通透轻柔,很久以来都是中国人夏衣的主要选择,至于如今更为流行的棉布,实际上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才渐渐和夏天有些关系,在更早的宋末元初棉才开始种植传播。
而在此之前,中国人的文字里面是没有“棉”这个字的,我们只有丝绵。唐宋时期,“绵”才变成“棉”。
摄影及手书/崔彧
在夏衣之外,暑气突来之时,在此次的节气发现之旅中,还有一样与礼有关的夏日物品,从荣昌出发,一路沿银昆,夏蓉和汉隆高速前行,到达中国有名的盐业与恐龙之城自贡后,在这里,除了回顾中国盐业的历史,在160多处恐龙化石产地,遐想1.5亿年前侏罗纪世界之外,我们还将发现夏扇。
但为什么是扇子?为什么扇子是和礼有关的?在历史上,中国人最早用扇的记录可以最追溯到舜,舜作五明扇以广开视听,传说中舜有双瞳四目,就是四个眼仁,历史上有这种眼睛的都是圣人,所以他的第五只眼睛,也就是扇子就叫做五明。
“扇,扉也,门两旁如羽翼也。”《说文》对于扇的解释或许能让我们明白扇子和礼仪的关系,打开大门而礼贤下士,而等到了先秦,扇子就极有礼仪的功能,又兼备了清凉的功效,暑气突来之时,手持一把扇子,让暑气稍稍远避,正所谓凉友。
中国的扇子文化源远流长,而在诸多扇子中,自贡以竹丝为原料的竹扇则以材料独特,灿若云锦薄如蝉翼而闻名。
1. 三峡之中,名气最大的就是瞿塘峡,10元人民币就是以此为背景,其中左上角有一处尖峰制高点,这就是赤甲山,这里也是欣赏瞿塘峡壮丽的最佳观景点,但无限风光在险峰,到赤甲山并不容易,开车只能接近,而且是一段需要全地形功能开启的陡坡越野路段,砂石遍地,接着更需要徒步攀爬七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1388米的赤甲山,当地居民友善热情,沿途如果迷路可以寻求他们的帮助,如果他们不知道赤甲山在哪里,不妨试试桃子山这个名字。
2. 重庆是个立体城市,又是山城,所在重庆半坡起步又叫半坡弹射,请记得保持车距,多多利用盲点监测带车辆靠近警示功能,因为只有来到重庆,才知道重庆的老司机才是老司机,比如重庆黄桷湾立交桥吧,20个匝道,下来就先晕了。
撰稿/曹霄飞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热于小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暑时候,正是副热带高压肆虐之时,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来自赤道的暖性气团下沉,加剧了空气的增温,这也就是为什么夏天会更加炎热的原因。而此时由于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升温作用叠加,大暑已经是一个全国大部分地区暑热难当的时节了。
说到暑热,不得不提的就是伏天,所谓伏,是指隐伏避盛夏的意思。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伏日的开始,在2018年,伏日开始于7月17日,从7月17日到7月26日正是初伏。
大暑三候中的“土润溽暑”正是对暑气湿热蒸腾的描述,东汉王桀有《大暑赋》,描写的正是“林钟季月,重阳积而上升”的大暑,林钟是古乐十二律之一,对应农历六月的音律,也就是大暑时候,《大暑赋》虽然无法与赋中的经典班固《两都赋》比肩,然而其中关于大暑酷热的描写却是入骨三分,让人暑热难当,仿佛处于蒸笼之中。
在所有描写大暑的文学作品中,此篇可谓是画面感十足,“欲避之而无方,心愤闷而窘惶”。在没有空调的彼时,面对酷暑,古人又将如何自处呢?
在《大暑赋》中,帝后前往山中避暑,在帷幕遮挡,流水环绕的宫殿之中避暑,而在后世,帝王们也的确如此,这才有了避暑山庄的出现,然而,在避暑山庄之外,是否还有另外一种避暑的夏宫存在呢?
我们的大暑旅行,正是在避暑山庄之外,发现真正的清凉夏宫,在这个被称为伏月及荷月的时节,向着“此处不知人间有尘暑”的所在前进的。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q0729nxlzbz.html
安顺-黄果树瀑布-安顺-天龙屯堡-贵阳
约180公里 3小时
大暑有三候,除了暑气蒸腾的“土润溽暑”之外,还有萤火虫出没为代表的“腐草为萤”以及雨量大增的“大雨时行”。
在贵州的安顺,正是与萤火虫及大雨相会的最佳去处,大雨的时常出现就导致了水量的增加,每年此时,黄果树瀑布就开始了它最璀璨的表演,其气势磅礴,而又水雾迷蒙,在阳光照射下时有彩虹出现,变化无穷,令人赞叹。徐霞客曾经用“揭珠崩玉”来形容黄果树瀑布的壮丽之美,可谓是字字珠玑。
而“腐草为萤”则是与“大雨时行”息息相关的物候,“腐草为萤”是对于萤火虫出现的解释,在先民看来,萤火虫是由夏秋季的腐草变化而来,直到南宋,萤火虫产卵于腐草之上然后孵化成虫的事实才被发现。
萤火虫的生存环境与水密切相关,通常只在有山有水且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生存,黄果树瀑布附近的林地中,正是它们的乐园,通常的认知中,山水环境的污染是导致萤火虫消失的重 要原因。
然而实际上对于萤火虫生存环境最大的危害却是光,人工照明的存在干扰了萤火虫求偶的荧光,使其无法繁殖,值得一提的是,一直被视为浪漫象征的萤火虫,在北美却是一种致命的情人,因为这种萤火虫的荧光是模仿他种类萤火虫的雌性而引诱雄性作为食物的,好在这样的萤火虫并不生活在中国,在黄果树瀑布我们见到的中国的萤火虫成虫一生不食或仅仅食用花粉及露水为生。
黄果树瀑布,是安顺最为有名的景观,然而来到安顺,不能不了解的则是这里曾经是贵州中心,因为地处要道,自古以来,从中原进入云南必经安顺,所以安顺被称之为“滇之喉”,而又因为安顺是黔中重镇,也是曾经的贵州的经济贸易中心,所以这里也是“黔之腹”。
摄影/火龙
如今贵州的中心虽然已经转移到贵阳,但曾经拥有“夜郎文化”及现在“屯堡文化”的安顺,却始终是贵州文化最绚丽的所在之一。
从安顺市沿着沪昆高速直达黄果树瀑布,与“腐草为萤”与“大雨时行”相遇之后,在沪昆高速的另外一边,转S102省道,就是绚丽的天龙屯堡,很多人初到此地之时,往往惊诧于这里的民族色彩,特别是当地妇女的装束,丝绸系腰,而长袍开襟,然而这却是600年前最普通、最正统的“凤阳汉装”。
而这些服饰的主人,则是600余年前大明光复云南所留下的屯兵后代,在通常的说法中,屯堡人驻扎此地后少与当地少数民族交流,所以600余年前的文化得以被完整的继承,然而与横断山地区因为大山与峡谷断绝东西往来而造成的文化隔离与保护相比,安顺作为交通要道,实际上并不存在文化隔离与保护的条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大明衣冠之地呢?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沿着黔滇通道向安顺的西秀及平坝一路翻山越岭前进,那么就会发现600余年前数不清的卫、所、屯、堡在这个咽喉要道次第布防,以极为密集的方式分布着,而正是这种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形成的主流文化密集,成就了文化的隔离与保护,因为任何外来的文化与文明,在这里都是非主流文明,是无法融合也无法被接受的。
这,或许正是我们发现之旅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通过节气文化的发现与追寻,而寻找到另外一种文化与文明的历程。
贵阳-石板镇-花溪-乐业
约320公里,5小时30分
在大明衣冠之外,天龙屯堡另一显著的特色正是以石板为材料的石板房,石板房并不是天龙屯堡的特色,实际上在多山地区,就此取材往往是常见的事情,如云南、陕西及河南都有石板房,石板房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传统的土木建筑材料的缺乏或石板材料的物美价廉而做出的优化选择,只不过在天龙屯堡,最初石板房的出现更多的是以防御工事的性质存在。
我们的这一推论,在我们前往贵阳之时,就得到了验证,在主流的宣传之中,石板房常被归于区域性的特色文化,但实际上汉民族有石板房,在石板镇的布依族也有石板房,石板房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始终是建筑材料的选择,并且许多地区的石板房实际上也只不过是外部石板内部土木而已。
然而在大暑时节,这种石板为材料的房子,却可以为主人提供避暑的功效,说到避暑,一般来说较为公认的有五处避暑圣地。承德的避暑山庄是皇室的御选之地,而庐山、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则是中国近代诞生的“四大避暑圣地”,山深海阔,令人悠然向往,然而在避暑的圣地之外,却还有一处避暑之都,那就是贵阳。
在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维度越高,日照越长,维度越低,日照越短,贵阳在云贵高原之上,海拔1100米左右,高海拔,低纬度,造就了凉爽的气候可能,在大暑时节,贵阳平均温度在22到24度,而又因为此时多云阴雨较多,造成紫外线强度极低。
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中国避暑目的地最热平均温度统计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贵阳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与高山避暑圣地庐山相当,并且低于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唯一胜出贵阳的也只有春城昆明了,然而在气象学意义上,昆明春秋相连,实际上并没有夏天,所以贵阳是当之无愧的避暑之都。
当我们从贵阳沿着沪昆高速完成石板镇的拜访之后,只需驶上花石路,就能来到花溪湿地,大暑所在的农历六月,除了因为伏日的到来被称为伏月之外,还因荷花的盛开而被称为荷月, 花溪此时荷花盛开,正是赏荷的好时节。
然而说起花溪,实际上更为有名的是花溪牛肉粉,但在大暑时节,在热辣的牛肉粉之外,花溪还有一种食材,是非常值得一试的,那就是莲子,相传乾隆皇帝每到避暑山庄总要吃上一碗莲子粥,喝上一杯荷露茶,以取清凉解暑之意。在大暑时节,重温故俗,清凉在口,正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如帝王般的享受。
乐业-大石围天坑
约22公里,40分钟
在古代,无数的君王都为自己建造过夏宫,其中最为著名者,正是承德的避暑山庄,然而当我们从花溪出发,沿着银百高速前行,转至S206省道后,就会发现另外一种巧夺天工的夏宫,那就是天坑。
天坑,是由中国人定义并得到世界认可的喀斯特术语,至今世界上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中国,其中之翘楚正是乐业的大石围天坑。
按照天坑的分级原则,深度与宽度均超过500米的为超级天坑,全世界仅有3例,全部在中国;深度与宽度在300-500米之间的为大型天坑,全世界共有16例,9例在中国,而大石围天坑长600米,宽420米,最大垂直深度613米,最小深度510米,,是天坑中的巨人,其坑底原始森林面积为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积居世界第三。
天坑是如何而来的,这即是天坑的本源问题,也是为何天坑内的温度要低于外界的原因解释问题。天坑是形成于碳酸盐岩的喀斯特地貌,分为侵蚀天坑和塌陷天坑。其中侵蚀天坑是由于外部水源从地表集中冲蚀形成的,它一般分布在地面极少可溶性岩层出露的非喀斯特区域,所以在坑口的外围基本找不到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摄影/李冬冬
塌陷型天坑,是与地下河密切相关的,地下河溶蚀、侵蚀可溶性岩层后,首先形成的正是喀斯特地貌的另外一精彩存在──溶洞,溶洞内少有空气对流,不受地面日照及大气变化的影响,因此趋于恒温恒湿,由此夏天较外界更加凉爽,而冬天则更加温暖,这正是襁褓中的天坑。
而当地下河继续作用,在特定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下,溶洞就会发生崩塌,也就是形成了天坑,而天坑的最终命运则是退化,当天坑四周的崖壁继续崩塌,而地下河的搬运能力无法清除崩塌残骸之时,天坑就会被渐渐掩埋进而不复存在。
摄影/李晋
在大石围天坑中,温度维持在15度左右,而天坑中植被非常丰茂,还保留下许多在别处难得一见的珍稀植物。坑底森林和植被的存在,使得大石围天坑更加具备了夏宫的特质,即在提供凉爽气候的同时,营造了避暑山庄层林叠翠,郁郁葱葱的景象。
1. 贵州多山,山间行路,过弯极多,是体验发现神行的主动动力传输系统沉稳流畅的过弯感受的好机会。
2. 大暑时节,大雨时行,发现神行的涉水感应系统将会是旅途中的得力助手,最大涉水深度可达600毫米,溪流、浅滩或涉水的泥泞之地都可以放心前进。
3. 前往天坑探索,需要使用SRT单绳技术实现速降,头盔是安全探索的必备装备,切记切记。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自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后,太阳直射点就开始向赤道南移前进,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减小,冷空气的渐渐南下,暑气的消退,开始初有端倪。立秋三候中的第一候“凉风至”正是风渐渐微凉的表述。
然而立秋并不是真正的秋天到来。因为按照气象学的标准,需要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之后才算正式的进入了秋天。秋色与秋意此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以非常微妙的方式存在着,所以南宋诗人刘翰曾经这样感慨过,他说立秋是“一枕新凉一扇风”,但总是“睡起秋色无觅处”。
实际上这正是立秋节气的特点,秋色与秋意如此细微,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向我们的北方寒冷区,移向那些首当其冲与冷空气相遇的地方,我们就会发现,秋的到来虽然悄无声息,但如果以地理前进的方式,却可以感受到秋色与秋意来临的万千气象。
自驾路线
乌鲁木齐-安集海大峡谷-奎屯
300公里,4小时45分
秋的到来,往往是草木萧瑟的开始,所以自古逢秋多有悲秋之事,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许多人说悲秋这件事和刘禹锡的关系最大,因为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刘禹锡自己可从没这么想过,因为他一点都不悲秋,他对于晴朗清净,色彩分明的秋天,简直是喜欢到了心里,所以才会“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一点都不可悲,比如立秋就是个大吃大喝的日子,可以“贴秋膘”,名正言顺的吃点好吃的。又比如,秋色之绚烂,比之夏日也不遑多让,只不过在立秋时节, 大地上夏的颜色尚不曾褪去,想要一览缤纷的秋色,我们又应前往何处呢?
如果我们从乌鲁木齐沿着连霍高速前行,先后转入S224、S115省道及X289县道,那么我们就能找到这样一处既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红色之秋,又有“天地玄黄,叠翠流金”的金色之秋的地方,这里正是安集海大峡谷。
这里远山如黛,是青山满目的初秋颜色;这里碧水如霁,是“秋风一枕对涟漪”的秋水颜色,这里的秋色如此丰富,宛如一幅现代派的抽象画流淌出来河流与峡谷,这里,也正是颠覆了中国峡谷色彩灰冷单调传统印象的,中国色彩最丰富的大峡谷。
那么,是怎样的原因造就了安集海大峡谷丰富的色彩呢?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向天山,就会发现古天山形成于古生代二叠纪(距今约2.95亿年—2.5亿年)晚期,在此后漫长的时光中,古天山在剥蚀作用下,在南北两侧的盆地中沉积了中生代至古近纪、新近纪(距今2300万年—180万年)的地层,而河流的切割在切出了万丈悬崖绝谷的同时,又使得这些色彩丰富的地层得以绽放在我们的面前。
直到今天,流水和降雨依旧冲刷溶解着岩石,塑造着安集海大峡谷变幻绚丽的颜色,而安集海大峡谷令人目眩、刚柔并济的壮美景观背后,则还有一种世界级的富有迷幻色彩的景观,那就是间歇河。
摄影/郝沛
当我们沿着X289省道前行,转入S115省道,从连霍高速进入龙泉段的奎屯大峡谷之时,就能见证间歇河在世间留下的证据,只不过有趣的是,在夏季降雨或者冰雪融水之时才出现的间歇河,却是需要在立秋降雨和融水减少之时才得以展现身姿的,因为间歇河在水量丰沛之时,并不能展现自己“间歇出现”的特性。
只有在流水消失之时,我们才能以大地上存留的蜿蜒流淌的痕迹找到它们的存在。奎屯大峡谷的密集线性小冲沟就是由间歇流水在地表和岩层上冲刷而形成的沟槽。除了水量丰沛之时不能展现“间歇”的身姿之外,另外一个无法观测的原因就在于间歇流水对于岩层的冲刷与切割非常的迅速,由此伴生的岩壁崩塌则使得在峭壁之侧观赏变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
自驾路线
奎屯-克拉玛依-福海县
433公里,5小时15分
安集海大峡谷如画卷般的色彩是秋色之集大成者,但在新疆,还有一种独有的秋色,那就是白色,但这种白色,绝对不是立秋三候中“白露降”的颜色,因为实际上白露并不是白色的,在通常的色彩认知中,白色往往是冬日的颜色,但对于新疆和内蒙来说,这还是羊群的颜色。
新疆和内蒙有羊,立秋贴秋瞟的习俗中,也有羊,比如老北京在立秋吃的炙子烤肉和铜锅涮肉,就讲究吃上好的牛羊肉,只不过老北京吃的羊肉和新疆内蒙的羊实际上还有些差距,因为供应北京的大部分羊肉其实是来自山东和河南的圈舍饲养,想吃到真正游牧养大的羊,还真需要口福二字。
摄影/周海
因为这非常的不容易,游牧已经日渐式微了,我们所在的时代是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在这个大时代中互联网崛起了,共享经济出现了,手机代替了钱包,微信代替了电话,这是文明的进步,但文明的进步一定是与文明的消逝共存的,定居和草场的划分,让内蒙古的游牧文明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
那么,地形复杂,草原面积不如内蒙古的新疆,还能保留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吗?如果我们从奎屯出发,沿着奎阿高速向克拉玛依方向前进,在立秋时节,我们就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世界上最壮观的新疆游牧转场就在此时。
示意图出自《中国国家地理》新疆专辑
每当季节变换,牧民就开始了史诗般的迁移,从山前平原的春秋牧场迁移至山中的夏季牧场,而当温度变换之时,河谷中的冬牧场又成为了前进的方向,这是新疆独特的、行吟诗人般的游牧生活。
这种生活,即是气候造就的,也是地理决定的,因为与内蒙相比,新疆是没有辽阔草原的。三山夹两盆是新疆最显著的特点,也就是说新疆的草原是大山与盆地构建的垂直性草原,它不像内蒙的草原是水平方向的,转场的本质无非就是从最低处的荒漠草原向不同高度的低山、中山、高山转移,或者相反。
摄影/王彤
因为新疆的草场是有季节性的,夏季牧场只会在夏季出现,到了秋冬为了躲避高寒就必须迁移到山下,这种不同高度的迁移使得新疆的游牧文明得以被传承延续。在内蒙水平方向上的草场可以被分割,可以用铁丝网圈定一片又一片的定居地。
但在新疆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山在那里,天山在那里,用铁丝网将天山圈起来在经济上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只要天山存在,新疆的游牧文明就不会消失;白色,这种代表游牧文明的秋色,也不会消失。
自驾路线
福海县-喀纳斯
250公里,5小时
层林尽染和叠翠流金是安集海大峡谷的秋色,白色是游牧文明的秋色,那么自然的秋色又在哪里呢?
当我们在克拉玛依一带与八月的转场相遇之后,如果沿着奎阿高速和G217国道前行,在福海县的乌伦古湖,就会首先与自然之秋的苍茫秋意相遇。
乌伦古湖面积753平方公里,略微小于博斯腾湖,是仅次于博斯腾湖的第二大渔业基地,这里地处北疆之北,在立秋时节此处的雅丹地貌则尽显苍茫本色,因为乌伦古湖又称为福海,所以这片雅丹被当地人形象的称为“海上魔鬼城”。
摄影/郝沛
雅丹是西北常见的地貌,但这些雅丹绝大多数都是以陆生的状态存在的,身处水中的并不多见,就通常的认知来说,青海的水上雅丹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中雅丹,然而如果我们跳出通常的认知,就会发现实际上水上雅丹还有两处。
一处在乌伦古湖,另外一处就在敦煌的河谷之中,前者属于濒水雅丹,雅丹不在水中,是以水岸的形式存在,后者在戈壁深处,仅有少数人知道它的存在,而在这少数人中能够知道这种地貌是为雅丹,并且更进一步知道水上雅丹这个分类属性如此稀缺的,则是少之又少了。而敦煌魔鬼城这一处大型陆地雅丹的存在,也掩盖了发现敦煌河谷水上雅丹不多的声音。
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已经没有发现的可能了,因为无所不知的互联网仿佛可以解答一切,然而当我们走出城市,真正以自驾的方式前往那些已知之地,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依旧是充满发现的可能,当我们继续前行,沿着S319、S219省道到达喀纳斯之时,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流光溢彩的初秋。
摄影/李学亮
2018年立秋立于8月7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此时依旧是夏天,那么为什么喀纳斯会拥有秋天,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向冷空气的来源之地,我们就会发现,冷空气进入中国有四个主要的方向,中路为内蒙古、东路为东北、而西路则是沿着天山北界经新疆、青海、西藏高原东南而南下,而东西路在黄河和长江地区相遇之时又会形成第四股冷空气影响江南及华南地区,而喀纳斯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北冰洋的气流通过额尔齐斯河可以直接到达。这就是喀纳斯初秋的秘密。
喀纳斯登峰造极的秋色,是与自然极其相关的,海拔4374米的友谊峰与海拔1200米以下的喀纳斯湖盆最低处,形成了落差巨大的山峦地貌,这使得喀纳斯拥有了垂直地带性非的壮美。 而喀纳斯西伯利亚泰加林在我国西北唯一的延伸带的存在,更造就了由红松、落叶松、五针松、云杉、冷杉等针叶型树种和白桦、欧洲山杨等阔叶型树种混生而成的针阔混合林,进而也使得喀纳斯之秋犹如上帝打翻的调色板,在阳光下璀璨生辉。
1. 安集海大峡谷刀切斧凿,地势险峻,是个没有开发过的地方,弯道与碎石路极多,而发现神行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可以确保车辆在这样的复杂地形上稳健形势。
2. 如果遇到转场,那么涌上道路的羊群就会成为我们行路的伙伴,它们极为活泼,又容易慌张,这时候发现神行的驾驶辅助系统就是个好帮手,既可以提供盲点监测,又能使用倒车广角侦测使我们和这些可爱的小伙伴保持距离。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摄影:孙一文等
作者:曹霄飞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如果说立秋是暑气开始消退的日子,那么处暑则就是暑气到此中止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者,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然而在处暑时节,暑气的中止却是南北有别的,此时副热带高压的南撤以及来自北方蒙古冷空气的南下,使得北方地区秋风送爽,暑之溽热被一扫而空,暑气骤然而止,正是“新凉直万金”的初秋气象,而自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起,太阳直射点开始渐渐向赤道南移,太阳高度角及昼长的减小带来的辐射量和热量的减少也在此时彰显效应,使得温度得以降低。
对于南方而言,处暑并不意味着夏天的结束,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的南移北抬使得南方地区晴朗少雨,暑气犹在,秋老虎的肆虐仿佛盛夏热力四射景象的昨日重现,由此就造成了处暑在北为秋,在南则为夏的节气特点。
摄影/杨孝
那么处暑的意义仅在于暑气的中止吗?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向北方内蒙古高原的所在之地,我们就会发现,能够使得大陆迅速冷却降温的,亚欧大陆最强大的冷高压--蒙古高压此时已经开始形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将迅速爆发,仅需1个月就可以席卷南北,这样的速度与耗费了4个月才从华南走到华北的夏季风相比,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所以,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不仅仅终结了暑气,更是寒暑的转折点,这是处暑最为重要的节气意义。
呼和浩特-哈素海-南海-固阳县-白云鄂博
330公里,5小时16分
在我们的语言中,转折点通常来说有两个含义,即时刻与地点,处暑是寒暑的转折时刻,那么寒暑转折的地点又在何方呢?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向蒙古高压初露锋芒的所在,我们就会发现,海拔1500—2200米,长1200余公里的阴山,横亘东西,不仅划分了农牧业的界限,更以南北分水岭的姿态划分了沃野与草原。
阴山南北图,右侧为阴山之北,左侧为阴山之南。 制图/蔡博峰
阴山南北图,右侧为阴山之北,左侧为阴山之南。
在北为秋,在南则为夏,不仅是处暑的节气特点,更是阴山的特点,只不过阴山之秋夏更多的是对于水草物产的意寓,秋是荒漠、戈壁及半干旱的草原肃杀之秋,而夏则是水草丰美,宜农宜牧,兴发茂盛之夏。
如果我们从呼和浩特沿北二环快速路出发,经京藏高速转京银线,就能够到达前套平原的代表哈素海。前套平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阴山之间,在卫星遥感图上,这里是苍凉大地间最为璀璨的绿色宝石,从贺兰山到阴山,黄河千里奔腾而来在荒漠和草原的腹地造就了肥沃的河套平原。其中呼和浩特与包头所在的正是又名土默川的前套,在历史上,这里曾经又名敕勒川,正是北朝乐府诗中所歌颂的穹庐四野之地。
摄影/杨孝
前套之肥沃,与黄河之灌溉是分不开的,呼和浩特近郊的哈素海及包头的南海,实际上都是黄河改道所形成的牛轭湖。海子,是当地对于湖泊的别称,然而海子也是对于水域辽阔的描述,比如包头南海的面积就达到了20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580公顷,与西湖的640公顷面积相比也不遑多让。
而除了黄河之外,阴山的存在,也使得前套拥有了躲避风沙与寒流的天然屏障,在冬天海拔1500-2000米的阴山成为了寒潮南下时的第一道屏障,而夏日东南季风虽然无力继续翻越阴山北进,但带来的水汽却足以在山南形成降水滋润一方土地,由此就形成了阴山以南湖泊众多,水草丰美的宜居之地。
而这种景象,往往只出现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被东南季风滋养中东部地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也是游牧与农耕的分界线,这甚至是中国历史上王朝变更,战争与和平的分界线。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下是荒漠和草原,这是气候所决定的自然规则,而我们的长城也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这是因为农耕民族的农耕生产方式最为适合正是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一旦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那么自然所能赋予的也仅仅是适合游牧的草原,如果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那么人类得到的也只能是沙漠与戈壁。
但是黄河和阴山一起,改变了这条规则,使得农牧的分界线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向北突进了400多公里。所以如果我们从包头的南海经过S211县道,翻越阴山,前往阴山之北的固阳,就可以在这里找到长城随着黄河与阴山一起突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证据--蒙恬所修建的秦长城遗址。
白云鄂博-乌梁素海-巴彦淖尔
415公里,5小时33分
而在我们离开固原,沿白固公路前行达到白云鄂博的这一段旅程中,我们也将见证处暑三候中的天地始肃,从阴山之南到达阴山之北,从固阳前往白云鄂博,正是从水草丰美的沃野向荒漠草原前进的过程。
摄影/杨孝
白云鄂博在阴山以北,既是草原,也是一座钢铁城市的所在,全世界稀土储量中的1/3都聚集在白云鄂博。实际上白云鄂博在后来的日子里名动天下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白云鄂博草原是《草原小姐妹》故事的所在地,也是包钢的铁矿采集地和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区。
这里的草原分为干草原、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而其中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占据了草原面积的63.8%。处暑三候中的天地始肃所描述的正是这样的秋主肃杀,草木凋零景象,在处暑时节,冷空气的南下更使得这片草原肃穆凝重。
而白云鄂博的干旱也的确符合了天地始肃的描述,白云鄂博地区年降水量仅200余毫米,非常干旱。但在历史上,白云鄂博却是个富饶的地方,这种富饶不在于水草之茂盛,而是在于白云鄂博矿产的富饶。
白云鄂博的名字是由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者丁道衡先生根据蒙语“富饶的敖包”翻译过来的,在此之前它的名字是“白音宝格德”,是富饶的神山的意思。最为神奇的是,丁道衡先生在1927年是通过十几公里外的目测发现了白云鄂博,当时他在远方遥望神山,以地质学家的敏感察觉到了这座神山的与众不同,进而通过实地的考察找到了现在的白云鄂博铁矿。
但白云鄂博铁矿的存在却并不是一个秘密,在《旧唐书》中白云鄂博就曾经被记载,那时候它的名字是“铁山”,而白云鄂博的本名更加证明久居草原的蒙古人也曾经发现过白云鄂博的秘密。
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拥有白云鄂博的蒙古人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就从未对白云鄂博进行过任何有效的利用。在历史上草原民族从未停止过对于铁器的渴望,终明一朝,蒙古草原始终是“禁铁之地”,蒙古人通过各种手段都没有得到过足够的铁,如明末时期成吉思汗的后裔林丹汗号称控弦四十万,然而实际上他并没有多少铁器,手下的蒙古铁骑与其说是骑兵倒不如说是乞丐。
那么又是怎样的原因使得蒙古人在生死存亡之际依旧不能从白云鄂博获得矿产呢?这其中固然有白云鄂博被蒙古人视为神山不能妄动的原因,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是干旱缺水且偏僻难行的地理环境使得白云鄂博无法被蒙古人所利用开发。天地始肃是处暑的节气特征,也是阴山北侧首当其冲与冷空气相遇的白云鄂博缺水干旱而自有的肃杀萧条。
摄影/杨孝
处暑三候,除了天地始肃之外,还有一候鹰乃祭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虽然是中国最早结合天文地理物候知识的农业历法,也常常被用来解释节气,然而孟子早就有言在先:“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孟子自己都觉得《尚书》这本书是不能完全相信的,比如他读《武成》这一篇,实际上就肯相信两三页。
所以节气虽然可以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来寻找根源,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得到正确的解释。比如鹰乃祭鸟这一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做出了现在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的解释,或者说这种解释夹带了当时作者微言大义的理想寄托所以显得难以置信:“鹰乃祭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
那么祭鸟又是什么呢?在通常的解释中祭鸟指的是鹰捕捉鸟类却不即食,而是如同祭祀一样陈列摆放在地面上,为什么在处暑时节先民会观察到这种现象呢?
如果我们纵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则会发现,“祭”不是单一存在的。在雨水节气,水獭这个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之为“水狗贼”的小动物会祭鱼,在霜降节气豺还会祭兽,很显然鹰,獭,豺并非仅就食于节气,而是节气所代表的恰恰是食物富足,动物出没之时。
在处暑,如果我们从阴山之北的白云鄂博沿着白固公路,京藏高速前往阴山以南的乌梁素海,就会发现自春季迁徙至此繁衍生息的疣鼻天鹅已经做好了迁徙的准备。对于疣鼻天鹅来说,它们春季迁徙至乌梁素海,3月底4月初开始产卵,种族开始壮大,在处暑后,幼鸟初具飞行能力之后,群体的换羽也已经完成,正是南迁进入最后倒计时的阶段。
从疣鼻天鹅的南迁我们可以发现,鹰乃祭鸟这一现象被先民得以观察记录,最为主要的两个原因正是鸟类繁衍生息后的食物富足以及南迁的需要,如生活在内蒙的高山兀鹫虽然不需要迁徙但食物的富足使得它们的捕猎机会大大增加,而需要迁徙的其他猛禽也因为群体的迁徙而大规模出现。这就是鹰乃祭鸟的秘密所在。
巴彦淖尔-磴口县--乌海
157公里,2小时25分
在“鹰乃祭鸟”和“天地始肃”之外,处暑还有一候,正是象征着五谷丰登的“禾乃登”,如果我们从乌梁素海沿着世纪大道,S212县道前进,转入京藏高速和S312省道,就可以见证处暑时节的丰收时景,只不过在后套平原巴彦淖尔和五原,这种丰收,在五谷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代表,那就是向日葵。
处暑时节正是位于后套平原的巴彦淖尔和五原县向日葵丰盛的时节,这里有全国四分之一种植面积的向日葵,产量占据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处暑时节,五原县的葵花节正是对于向日葵盛开的庆祝。
摄影/杨孝
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向高空,以鸟瞰大地的方式去观察这里,就会发现,后套地区是由三大地貌单元——阴山、黄河与乌兰布和沙漠共同缔造的富饶之地,自巴彦淖尔向磴口县前进,更可以见证到沙漠与河流的壮观相遇。
河套平原赋的丰饶是禾乃登的先决条件。在黄河和阴山的作用下,河套平原突破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限制,成为内蒙古最重要的农耕区和商品粮基地,这一点在前套平原的表述中已经足够。
摄影/王学东
然而当我们继续俯瞰大地,又会发现,后套平原居然出现了江南水乡般阡陌交织、河渠纵横的画面。在最初,所谓的河套平原,实际上并不在此,而是专指300余公里外的宁夏平原,在150余年前,如今万顷膏腴的后套平原还是一片不毛之地。
那么又是怎样的原因改变了后套,使得这里出现了巴彦淖尔市年粮食产量250万吨以上的禾乃登的盛况呢?在这里,我们追溯历史,与被冰心称之为后套民族英雄,中国地学会创始人张相文为之作传的王同春相遇。
摄影/王宁
1850年,乌兰布和沙漠在磴口入侵黄河支流乌加河,黄沙截断的河道占据了原来的南方高地,由此使得北岸的荒原灌溉成为了可能。而此后来到磴口县成为渠工的王同春也开始了他壮阔的一生。
自20岁开凿“四大股渠”后,嗜水利若命的王同春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开凿了清末后套“八大干渠”以及270多条支渠和无数小渠,总计长度超过4000公里,灌溉土地110万亩,这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不管是长度和灌溉面积都远胜都江堰,而与李冰父子不同的是,王同春即无官方背景,又无现有河道可以利用,这是一个人和一群人以民间力量和人力在沙漠荒原中开凿水利,改变世界的故事,没有王同春就不会有后套之富饶,更不会有在处暑时节与我们在此相遇的禾乃登。
摄影:孙一文
出品:中国国家地理
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1. 翻越阴山,是与沙漠、戈壁及荒漠草原相遇的旅程,发现神行非凡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将以更为优化的方式让旅途快意驰骋。此时记得将车辆调至草地/沙砾/雪地模式哦。
2. 在磴口县的柳拐沙头,沙漠与流水在此相遇,如果想要一睹究竟,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沙丘的翻越穿行工作,发现神行的全地形进程控制系统可以在1.8-30公里/小时的低速范围内工作,让车辆控制在舒适、匀速状态,让驾驶员能够专注于转向并寻找穿越障碍物的路径。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摄影/周雨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于白露的解释是:“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在白露之前的处暑时节,冷空气的南下中止了暑气,“新凉”的出现令人惊喜万分,而由此“直万金”。
而时至白露,随着冷空气的进一步南下和温度的降低,清凉已经不再是奢望,在早晚时节,甚至还会有微凉的寒意感觉。露水的出现,更宣告着一个全新寒冷时节的开始。温度的降低,使得空气中未饱和的水蒸气变得饱和,进而凝结为露。
露,是白露时节独有的特征,它和霜一起,建构了秋这个最富有诗意的季节,正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曲秦风千百年来流传不息,家谕户晓,不仅成为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代表作,更以物候的方式记载了白露节气的特征,为我们的白露旅行指明了推本溯源的目的地。
陇南-青木川古镇-剑门关
242.2公里,4小时12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白露,闻名且初见于《诗经》之《蒹葭》,而《蒹葭》则属于十五国风之秦风,在通常的认知中,秦“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是为暴秦,而秦人的形象,则多来自于兵马俑,言笑不苟,侃然正色。谁又能想象得到,激昂粗豪的秦人,也曾在肃索的秋日如此深情的凝望着一江秋水。
摄影/李文博
然而,与通常的认知所不同的是,千百年前秦人深情凝望的一江秋水,实际上并不是现在环绕西安的秋水,虽然千百年后每逢白露时节,在“八水绕长安”的八水之侧,我们依然能够听到《蒹葭》被吟唱被纪念,但严格意义上来说,秦人的一江秋水既不是八水中最大的渭河,也不是它的灞、浐、泾、沣、滈、涝、潏七条支流,这江秋水甚至不在由八水水网组成的秦川“陆海”广袤大地中的任何一处。
如果我们打开中国的地势图,将目光投向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及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的交汇处,我们就会发现东西而来的秦岭与横断东西通路的南北向横断山所相遇的地方,又出现了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交织,这里正是甘肃陇南,一个完全颠覆甘肃干旱少雨,沙漠戈壁遍布印象的绿色山地,也正是这里,走出了“吞二周而亡诸侯”的秦帝国,走出了曾经深情凝望一江秋水的秦人,而这江秋水的名字,正是陇南西汉水。
白露时节,西汉水之上芦苇苍茫,正是被称作蒹葭的它们在千年的时光中见证着秦人的渐渐强盛,然而如果我们来到西汉水之侧,就会发现,被周天子封于秦地,被称作第一个秦人的嬴非子所拥有的土地还不足50里,土地狭小,而封地之侧又有西戎侵扰。
这样的条件,固然可以成就秦人尚武的精神,然而就地理物产而言又是怎样的原因,使得秦人在尚武之外,足以富国强兵呢?如果我们翻开中国气候区划图,则会发现,陇南山地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和高原气候过渡,是甘肃省唯一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
而千余年前的西汉水,又名“犀牛江”,从这个名字我们可以推断,在千余年前西汉水流域曾有犀牛出没,犀牛的出没则证明了西汉水流域曾经的水草丰茂,除此之外,陇南礼县东北部的盐官镇自古以来又是水盐的产地,秦人因为养马而受封于秦地,而盐的存在,不仅可以贸易富国,还可以养育出体大健壮的骡马,正是《史记》中所记载的:“马大蕃息”。
由此,秦人富国强兵的秘密就此揭开,温暖的气候和丰茂的水草提供了畜牧和农业的便利,而食盐则带来了贸易与牧马之利,尚武且有良马,就这样,秦人从陇南的一隅之地走向了关中平原最终一统六国。
地理与气候,使得秦人在狭小的陇南山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成长条件得以走出陇南,对于地理环境决定论而言,这似乎正是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对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决定作用佐证
然而在白露时节,如果我们追随节气的脚步,沿着陇南向南而行,探访白露时节华西秋雨的秘密之时,则会惊奇的发现,在陇南140余公里处的青木川古镇,这个曾经扼三省要冲却因为地理位置的隔绝而造就的世外桃源,却以一种坚定悠然的方式否定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如今的青木川依山傍水,从兰海高速转至兰渝线和姚秦路不需舟车劳顿便可寻幽探古,然而在40年前,青木川还是山连着山,穿来穿去走不出山的隔绝面貌,进入青木川要沿着曾被称作“难于上青天”的古蜀道行进,这种地理造就的隔绝面貌,一方面给予了青木川闲居乐土生活的可能,另外一方面,也的确符合地理决定论中隔绝的地理环境造就隔绝社会之设定。
摄影/宋旭红
但是地理隔绝的青木川社会,并没有与文明割裂,魏辅唐的出现,使得青木川一方面与世隔绝成为他的独立王国发展出了匪帮文化,另一方面与文明共同发展,与商贸共同发展,成为了文明文化的兴盛之地和陕、甘、川三省边最繁华的贸易之地。
与我们今人听到“青木川”三字便觉得韵味深长所不同的是,作家叶广芩在创作小说《洞阳人物录》的时候,由于需要一个土匪角色,便找来了地图,在地图上她看到青木川后下意识的就觉得这里应该有土匪。
民国创立后,中国没有一片区域没有土匪,没有一年土匪偃旗息鼓,但什么是土匪,什么造就了土匪?特别是颇具特色的民国土匪到底是如何的?
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管中窥豹,比如东北的张白马,居然以企业绩效分成形式管理匪帮。又比如被定性为土匪然后枪毙的魏辅唐,在管理封闭偏远的青木川古镇之时,居然从未与文明世界割离,他保护商贸,兴办辅仁中学,对川甘子弟实行免费教育,在中学之中,竟然还教授俄语及英语,在同时代缤彩纷呈,五花八门的土匪之中,青木川之魏辅仁或许不能称作“国士无双”,然而却当得起“一代枭雄”四个字。
剑门关-绵阳-资阳
332公里,4小时11分
川陕公路的开通与公路的升级进步使得蜀道不再难于上青天,曾经封闭的青木川也以AAAA级旅游景区的面貌成为了古镇探访的好去处,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道路如何发展,节气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白露节气,如果我们沿着兰海高速与京昆高速在山间盘绕前行,就会与一场白露之雨在剑门关相遇。自古以来,由陕入川,必经蜀道,而剑门关正是入蜀的最后一道天险。但这道天险,对于节气与气流来说,却是形同虚设,白露之后,就是华西秋雨的开始,华西秋雨是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遇的结果,东部的暖湿气流以倒灌的形式进入四川盆地,然后一路向甘陕前进。
就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白露之后,降水会明显减少,常见的与水有关的景象也仅仅是露而已,然而在华西秋雨绵绵不绝的地区,却呈现出“巴山夜雨涨秋池”的雨露景观,由此祈晴便成为了此时特有的民俗,如陕西南部在此时就流行挂起“扫天婆”,期望手持扫帚的“扫天婆”可以扫除乌云。
而与祈晴习俗相应的则是在太湖的禹王祭祀习俗,《尚书·禹贡》曾记载大禹治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就是太湖,如果我们沿着京昆高速,一路从剑门关前往绵阳,那么在这一路上,我们虽然不能亲历太湖禹王祭祀的盛典,然而却有幸能从禹王的故乡路过。
绵阳,准确来说是深山之中北川县禹里,是大禹的故乡,白露是与水有关的节气,大禹是治水的英雄,然而从曾经吟唱《蒹葭》的秦人角度来看,正是大禹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大一统,大禹不曾如秦人般征战,又如何成为了秦人建立统一国家的先启呢?
如果我们仔细追溯大禹治水的足迹,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大范围的,一体化的人文地理格局正是由大禹开启,大禹治水经过的地方被称为“禹迹”,而“禹迹”代表的正是文明,根据《左传》,在“禹迹”出现后,国家被划为九州,由此中国人有了正式且完整的地理格局,这正是国家概念出现的标志。
也正是“禹迹”,开启了先民用地理图志对于国家地理形态的概述与探索,如宋代绘刻的《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就称此图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而在《禹迹图》之外,《天下州县图》、《方舆胜览》等地理图志的先后出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地理民生的概览资料,更使得我们的节气发现之旅有迹可循。
摄影/熊晓
当我们沿着成渝绕城高速和夏蓉高速一路前进,来到沱江之侧的资阳时,我们还将与白露节气中的三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中的“鸿雁来”相遇,据《方舆胜览》记载,沱江自古就有大雁出现,所以又称为雁江,在资阳因为大雁的放飞活动,千年前金雁飞驰于雁江上的景象再次得以重现。
资阳-峨眉山
175.6公里,2小时1分
得以再次重现的,除了金雁的飞驰之外,还有秦地与露的故事,白露之露,起于秦人,而将其发扬光大者,却是汉人。《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在先民的眼中,露为祥瑞,更有祛病延寿,甚至长生的功效,汉高祖刘邦斩蛇而起,定都长安87年后, 好神仙术的汉武帝刘彻先后在柏梁宫和建章宫中建起了二十丈,大约四十多米之高的承露盘以承甘露。
自此露又具有了飞升天庭仙道的功效,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汉武帝的承露盘在魏明帝曹睿下令将承露盘从西安运至洛阳的路上损毁遗失之后,继承汉武帝衣钵的人除了如今徐闻县的四仙女仙人承露盘之外,在更早的时候,在北京还有一个叫做乾隆的人在北海公园立起了仙人承露盘,只不过对于喜欢在字画上盖章签名的乾隆皇帝来说,承露盘存在的意义就不在于神仙之道了,这座承露盘的出现,或许与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瓷母”的出现有异曲同工之处。
虽然如今我们的白露探访之旅,无法以跨空间和时空的方式去重温仙人承露的盛景,然而在自然之中,却并不缺少承露之台,如果我们从资阳出发,沿成丽高速,乐自高速及乐汉高速一路前行,就能到达从四川盆地升向天庭的承露之台--峨眉山。
摄影/田捷砚
峨眉山是我国雾日最多的地方,一年之中,峨眉山的山顶平均有322天被云雾笼罩,峨眉山的形象,也正如承露盘一般,如果我们从空中俯瞰峨眉山,我们就会发现,屹立在云海之中的峨眉山如倾斜的巨大方桌,整体以背斜的姿态出现,这正是典型的断块山。
在气象学中露和雾都是指大气中水气凝结而结成的小水滴现象,只不过露是大气与地表物体发生接触冷却,而雾是近地云层的空气冷却降温,水气达到饱和凝结而成的。雾代表着水气的充足,而当地面温度降低之时,水气又会在地面形成露。在峨眉山,儒、释、道三教并存共处,相依相存,或许这正是汉武帝所追寻的仙人承露。
1. 玉露生凉,在华西秋雨到来之际,天气转凉,在探索节气的时候不要忘记使用发现神行的座椅加热功能和定时温控功能。
2. 白露是季节变换寒凉的开始,旅行中换季衣物的准备颇为重要,发现神行的感应式尾门和大空间后备箱则为我们提供了充足准备旅行物品的可能。
摄影:孙一文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秋分时节,太阳直射赤道,自此从春分开始,节气完成了第二次对于昼夜的等分,与春分后昼长夜短所不同的是,秋分后昼短而夜长,而全国大部分地区温度的进一步降低,与北方部分地区冬日的到来,都昭示着一个寒冷季节的即将开始。
秋分之前,夏与秋是季节的主角;秋分之后,随着冷空气的南下,夏的角色被冬所取代。由此,秋分平分了夏秋与秋冬,而对于处于90天秋季之中的秋分日而言,它不仅是秋季的平分点,更是夏秋与秋冬的转换之日。
摄影/谢罡
秋分有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而三候正是对于降水的减少和冬日寒意的到来的表述,它们使得秋分成为了秋之乐章最后的华丽上演,成为了秋色、秋水、秋意、秋实等等秋的元素的平分点。秋分之后,五彩绚烂的秋开始黯然失色,而色调单一沉重的冬也就此到来了。
所以对于秋分节气而言,秋与分,就成为了秋分节气最为重要的两个特点,而我们的秋分之旅,也正是以秋之巡礼为主题,从初秋到深秋,在感受秋与分的同时,遍览秋之绚烂。
腾冲-六库
3小时27分,203.7公里
腾冲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带上,是中国最著名的火山密集区之一,火山、温泉、湿地造就了腾冲“水深火热”的好生活,而热带的季风气候又使得腾冲在秋分时节,呈现出一派初秋景象。
在腾冲,“分”无所不在,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使得腾冲成为了“分”的象征。从黑河到腾冲的胡焕庸线,是中国最著名的人口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既是中国人口的突变线,又是中国景观的突变线,更是生活方式与民族的转换线。在胡焕庸线以西北,分布着约占中国人口总量4%的人口,而在胡焕庸线以东南,则分布着约占中国人口总量96%的人口。
而根据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人口的分布比例虽有变化,西北与东南的人口比例达到了6%和94%,却依旧不能动摇胡焕庸线的地位,横断山脉的存在,则正是腾冲成为胡焕庸线终点的重要原因。
摄影/孙一文
中国主要的山脉大多是东西或者近似东西走向的,而在喜马拉雅山东部南延地段,高黎贡山从青藏高原一路南下到中南半岛,并与云岭等一起构成地球表面最壮观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在横断山脉中,六条大江并行流淌,与高山一起横断了交通,横断了中原民族的迁移,也横断了文明文化的传播融合,而横断,就是“分”。
高黎贡山是全球十大物种最丰富的所在地之一,在冰河时期,动物得以沿着横断山脉向温暖的南方迁移,而南部的温暖气流也得以沿着山脉和江河北上,为这里的植物提供了得以延续的生机,许多被称之为活化石的植物如桫椤、长蕊木兰、水青树就生长在这里,这里既是植物的“诺亚方舟”,又是生物的分界线,许多世界级珍稀蝴蝶如褐凤蝶、西番翠凤蝶和克里翠凤蝶也在高黎贡山的保护下繁衍至今。
而横断山对于文明文化的分割使得居住于高黎贡山的民族以小区域聚集,大区域分离的形式生活着,多样性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由此民族演变出民族,文化分离出文化,无处不在的“分”,正是腾冲最大的魅力所在。
六库-德钦
11小时35分 456.7公里
从腾冲向六库出发,则又是对于横断山脉“分”的另外一种见证,怒江是六条横断交通的大江之一。在中国人的语言中,眼睛之清澈明亮正谓之“秋水”,而秋水之清澈正是因为雨季结束后,不再有降雨席卷泥沙进入江河,使得江河从泥沙之泛黄到清澈之明亮。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的夹峙下,怒江奔腾而出600余公里,形成了深度与长度都远超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壮丽景观,在滇藏交界处海拔5128米的高黎贡主峰鹿楚腊卡峰与海拔4784米的碧罗雪山主峰竹子坡峰之间,怒江大峡谷的高度差达到了3478米,在秋分时节,影响怒江的西南季风退却,雨季结束,清澈的秋水开始出现。
对于生活在六库的傈僳族人来说,秋分的到来,也意味着为庆祝收获的收割节即将开始,然而与我们想象中的传统民族节日所不同的是,傈僳族的收割节是在教堂中举行的。
传教士,对于中国的历史来说是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他们出现于明清,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名字和故事,由此被我们所熟悉,然而他们的出现又仿佛昙花一现,在现实中少有留痕。然而当我们来到怒江的傈僳族聚集地,我们就会发现,因为横断山的“分”,20世纪初在中原主流文化不曾深入的地区,以富能仁为代表的传教士改变了许多人的历史,他们创造了傈僳族的文字,传播着他们的教义,并与傈僳族的传统文化相遇融合,产生了奇异的变化,原本由本土信仰中的尼扒主持的收割节转为教堂节日正是这一文化分割融合的例证。
摄影/伦天洪
而从六库出发,沿着X232县道,转入德维线及S233省道,在德钦,另外一种信仰也同样令人动容。在横断山脉德钦与察隅的交界处,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腹地之中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为云南省第一高峰,而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梅里,同时也是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卡瓦格博意为雪山之神,在它的周围,13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一字排开,宛如雪山之神的仪仗队。
每年秋分之后到次年的5月,雨季的结束,使得云雾远去,清晨之时,霞光照耀于梅里之上,如金山向日,正是著名的日照金山,而信仰的力量,也使得梅里的晨光别具魅力。 在藏传佛教的信仰中,转山朝圣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动。每一年因属相不同,而神山则有所不同。梅里正是羊年朝拜的神山所在,在秋分之后,来自云南、西藏、青海的转山朝圣者就组成了这条路上最为壮观的人文奇迹。
德钦-左贡
11小时40分钟 379.2公里
季节、降水、温度等自然条件的改变使得节气与节气对应的民俗各有不同,在秋分时节,降水的减少,为横断山中澜沧江畔盐的生产带来了便利。从德钦,沿着西景线和泸聂线向左贡前行,所途经的正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在彼时,不产茶叶的藏地对于能够解腻且补充维生素的茶叶的需求,造就了以骡马驮运茶叶向藏区行进的“茶马古道”的出现。
摄影/吕雷亮
但在“茶马古道”中,盐的存在及重要性,却是少为人知的,这是因为横断山脉远离藏北、青海的盐湖,方圆数百里内惟一的产盐地正是盐井。秋分之后,干季的到来,也宣告着盐井生产的开始,而盐井的生产,也与“分”发生了有趣的关联。这种“分”在于分工之不同,在盐井,卤水的搬运是由纳西族的女性完成的,而男性的职责则在于前往遥远的藏区行商卖盐,藏民嗜喝酥油茶,红盐打制出的酥油茶所呈现的风味与色泽皆为上品,由此使得盐井之盐极受欢迎。
在自然景观方面,德钦至左贡的路线,也在“分”上如独一之盐井般别有建树,在非洲的好望角,我们可以将西侧的大西洋与东侧的印度洋尽收眼底。在横断山脉,虽然我们无法目睹这样的壮阔景观,但我们依旧可以找到两大洋之间分水岭般的联系,三江并流之中,怒江进入缅甸化为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而澜沧江进入中南半岛后,便以湄公河的面貌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后进入太平洋。
由此,澜沧江被称为东方的多瑙河,在德钦境内的澜沧江大峡谷是云南高差最大的地方,其左岸是海拔6740米的美丽雪山卡瓦格博峰,其右岸是海拔5460米的白马雪山扎拉雀尼峰,与海拔2006米的江面相比,澜沧江大峡谷的最大高差达到了4734米。
左贡-然乌
7小时11分 352.7公里
秋分后雨季的结束,带来了西藏之秋。从云南至西藏,秋的渐变带来的除了秋色从淡到浓的变化之外,更以与众不同的景观使得秋得以灿烂,从左贡出发,经泸聂线,在然乌与我们相遇的正是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秋水。
摄影/吕雷亮
然乌湖以22平方公里的面积位居藏东南第一大湖,然而然乌湖的第一个与众不同就在于,它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湖泊。然乌湖有着江河的面貌,甚至可以用上中下游这样的概念来描述,这是因为然乌湖是狭长的条形湖,它长20多公里,宽不过1到5公里不等,然乌湖呈现为江河面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然乌湖原本是雅鲁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的河道,山体的崩塌造就了然乌这个狭长的堰塞湖。
在然乌湖的末端,来古冰川的存在让然乌湖拥有了第二个与众不同,正如泥沙砾石的减少造就了大部分的秋水一样,在秋季冰川消融减缓,来古冰川末端的然乌湖由此而澄清。然而与大部分秋水不同的是,在全国冰川面积近二分之一的西藏,我们却是以一种欣赏冰川的角度来欣赏冰川造就的湖泊。
并非所有的冰川末端都会形成湖泊,只有那些在降水量大的地区的冰川,因融水丰富,并且末端有冰碛物形成的堤垅的阻塞,才能形成湖泊。来古冰川是美西冰川、雅隆冰川、若骄冰川、东嘎冰川、雄加冰川及牛马冰川等六个冰川的统称,其中雅隆冰川最为雄壮、瑰丽。雅隆冰川生成于岗日嘎布山脉东端,处于印度洋季风向青藏高原输送冷空气的主要通道上,降水充分,十分有利现代冰川的发育和冰川湖泊的形成。
如果我们有机会深入冰川与冰川湖交汇的地方,我们就会发现冰川之壮美。因为来古冰川湖的形成,并非是仅以冰川末端融水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与潺潺流水共存的,它是另外以一种断崖般的斩钉截铁,在湖面之上,正是冰川高达几十米的,如同峭壁般的断裂面猝然断裂跌落,形成了冰川之湖,这是一种“分”的壮丽。
然乌-林芝
7小时5分 355.4公里
摄影/谢罡
中国人对于春秋的强烈感受,使得我们对于春秋之色有了格外的关注,从然乌沿札木东路和沪聂线向林芝前进,通过波密的森林之路,在林芝,我们就将于中国十大秋色之一的林芝之秋相遇。
在林芝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秋分后中国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破云而出,绿意婆娑进而冰雪连天的雪山,是南迦巴瓦秀美的形象,拔地而起如冲向天庭的长枪是南迦巴瓦壮美的表现,而南迦巴瓦之美更在于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并立的立体形象,印度洋水汽通道的存在使得它把从极地雪原到热带雨林的美景揽括在一起,建立起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之秋日形象。
随着海拔的上升,植被与景观渐有不同,这正是地理学中最璀璨动人的垂直自然带之美,在大峡谷之中,在针阔叶混交林以上,是印度洋水汽通道造就的一片江南叠翠,而在针阔叶混交林以下,则是红与黄构成如跃然的火焰般的秋之流金。
摄影/王宁
而更为神奇的是,在林芝,秋水以另外一种形态震撼着我们对于美的认知。在林芝地区,有一类湖泊叫冰碛湖,它们通常面积较小,形成过程具有共性:冰川在运动中挟带大量碎屑物质在地表堆积,构成高低起伏的丘陵和洼地,这些丘间洼地在冰川消融后积水成湖,而这些小湖颜色各异,就像打碎的色板散落在棕褐色的大山里。
然而这种秋水之美,却是以告别的形式与我们相遇的,在完成了从初秋到深秋的探索之后,当我们乘坐飞机离开,在半空中,就可以见证这些“空中”的“小湖地带”,正所谓自然的秘密被山川河流精心的隐藏着,只对孜孜以求的发现者展开,这,正是我们节气发现之旅的意义所在。
1. 从横断山到青藏高原的翻越,是对于海拔,温度及复杂地形的跨越,砂砾、涉水、盘山弯道、草地、泥沼等等等路况造就了路况的挑战,而秉承路虎超过65年的全地形科技,却使得这里成为了发现神行非凡的全地形能力用武之地。路虎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可以优化车辆的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和底盘系统,让您自信胜任多种地形的快意驰骋。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具有四种驾驶模式:普通驾驶模式、草地/沙砾/雪地模式、泥沼/车辙模式、沙地模式。
2. 在左贡的东达拉山垭口,这个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水岭,我们不妨启动Meridian™环绕音响系统,享受来自10个扬声器和1个双声道低音炮缔造的清脆亮丽的高音和浑厚饱满的低音,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大海》则是上好的选择。
摄影:孙一文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寒露时节,冷空气的南下,以及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的迁移,使得温度进一步下降,而露也经历了从白到寒,几乎要凝结为霜的过程,正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之后,就是重阳。重阳是与寒露息息相关的节日,寒露时候降水的减少和积雨云的退散,为重阳的登高望远提供了气象条件,而寒露之寒,又使得上古先民在此时登高祭祀,以求能够躲避寒冷带来的灾难与疾病,从而“消灾辟邪”。
摄影/杨刚
从“楚昭王绝地天通之问”确定了秋祭重阳的时间,到楚人屈原第一次以“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提出了代指“天有九重”的“重阳”二字;从《山海经》中人神以高山与巨木作为天梯相通,再到先秦的火神崇拜;从《离骚》中“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幃”对于茱萸的记载,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对于菊的描述。围绕着寒露的种种上古习俗融汇在一起,缔造了重阳这个重要的节日。
由此,我们的寒露节气之旅,正是追寻着节气与节日的足迹,寻找着寒露与重阳。
开封-青天河-晋城
254公里,4小时45分
寒露有三候,鸿雁来宾、雀入水为蛤、菊有黄华。寒露时节,秋寒露重,大雁及其他鸟类的南迁进入尾声;有着鸟雀羽毛花纹的蛤蜊因天文大潮而开始频繁现身,鸟雀的消失及蛤蜊的出现让人误以为“雀入水而为蛤”,而菊,则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作为寒露和重阳共同的特征,我们的节气旅行,也正是从“菊有黄华”开始,在开封寻找菊的踪迹。
中国是菊花的故乡,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菊花的文献记录,菊花原产于中国,并且主要起源于湖北、安徽及河南等地,而菊花培育的大成者,正是开封。《东京梦华录》就曾记载其中“重九都下赏菊,菊有数种,无处无之”的繁盛景象。
摄影/许兆超
开封人养菊,始于北宋,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帝王,宋徽宗不仅在书画自成一体,以工笔画和“瘦金体”独树一帜,更在园艺上匠心独具,培育出了名为“不出宫”又名“御爱菊”的小朵银色菊花。
而自宋徽宗始,对于菊花的热爱让开封这座千年古城焕发了别样的生命力,开封培育的菊花,不仅色彩多样,更在规模与体型上令人震惊,不仅有身高超过7米的巨型菊花,还有创纪录的单株三色,开出过3080朵花的大立菊,花艺专家和民间的爱好者在此相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菊花培育史上的辉煌,在寒露的开封,我们所见证的正是这一菊花盛世,菊不仅仅有着黄华,更以千姿百媚的花色花形为开封增添着城市的色彩。
寒露,是秋寒的象征,随着秋意的愈发浓厚和温度的下降,在“菊有黄华”之外,还有一种深秋的颜色令人沉醉,这正是红叶,当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消退之时,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开始原形毕露,终于带来了缤纷的红叶之秋。
如果我们从开封出发,一路沿连霍高速,原焦高速转晋新高速,省道S306及S237,便可尽享太行红叶的灿烂,每年寒露,青天河正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时。然而红叶之红,在自开封向青天河及晋城前进的的太行山间,却并非最为耀眼夺目的颜色。想要发现真正的太行之美,就要将目光投向太行山本身。
晋城-东冶镇磨滩村-平顺县
270公里,5小时
太行山以万仞之势崛起于平原之上,自古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今战争的聚焦点,被称之为“天下之脊”,在通常的山脉审美认知中,高度是一切的前提,高度造就了世界上14座8000米雪峰的闻名天下,造就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带有雪峰和雪线极高山的人人向往,然而对于太行山来说,海拔1200-2000米的高度,并不足以使太行称之为高山。
摄影/马宏杰
但太行的美,却不仅仅在于拔地而起的海拔高度,太行的形象应当是伸展万里的山体长城,如果我们有一张立体的地图,就会发现,作为中国第三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八百里太行山横刀立马,如长墙般屹立于华北平原之侧。
而组成这堵长墙的赤红崖璧,在水平方向上的延绵不绝则是更令人叹为观止的独特壮丽景观。这正是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齐名的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的“嶂石岩地貌”, 被称之为“百里赤壁,万丈红绫”,百里和万丈是水平方向的绵延不绝;而赤壁、红绫则是对于山体颜色的描述。
在寒露与重阳的习俗之中,必不可缺的正是赏菊与登高。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贬谪到朗州桃源县时,曾在中秋登高望远,写下了千古名句“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中秋之后,正是寒露,在诗人的眼中,月光如同寒露般坠下,而万里无云,天空澄净,这正是对于中秋之后到寒露时节气象的写照。然而就“此时立在最高山”而言,那么我们的寒露节气之旅,又何以选择太行山作为登高之处呢?
摄影/杨孝
如果我们深入太行山腹地之中,我们就会发现,北高南低的太行山正是由深切的山谷和悬崖所构成的,这种地势在视觉上呈现了壁立千仞的感觉,与传统山势平缓的名山相比,更加险峻陡峭。
在没有海拔概念的时代,先民们衡量高山的标准正是以站立在山脚之下仰望山高的方式进行的,在浩瀚如烟的诗词中,我们能够找到的也只是对于山势的形容,而非具体的数据。杜甫说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说峨眉山“西蜀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但泰山与峨眉山之高,却如同千古之谜一般,直到近代才得到准确的测量与解答。
所以在传统意义上,山的相对高度,也就成为了衡量高山的标准。壁立千仞的太行,也正因为在视觉上比真正的五千米高山更为险峻而成为了彼时节气与节日中的高山,正是:“秋风猎猎汉旗黄,晓陌霜清见太行。车载毡庐驼载酒,渔阳城里作重阳。”
摄影/秦红宇
寒露三候中“雀入水为蛤”。讲述的是雀少而蛤开始渐多的水边景象,在太行山,水和壁立千仞的崖璧也带来了另外一种壮阔的景象,那就是曲流峡谷(曲峡)。如果我们从晋城出发,沿着晋阳高速和阳济线一路到达东冶镇磨滩村,就会与沁河造就的百转千回的壮丽曲峡相遇。
曲峡是由曲流,也就是河流深切而成的。当地壳抬升时,在早期古平原之上已经形成的曲流继续下切,就形成了曲峡,而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巨大高差,又使得太行山脉中持续稳定降水所孕育的主干河流如沁河、丹河、淇河、拒马河、浊漳河等能够以强烈的流水溯源侵蚀作用切穿太行山脉的主脉,由此就使得太行山脉成为了中国曲峡发育最为完好的地区。
平顺县-阱底村-林州太行大峡谷-安阳
137.7公里,4小时14分
“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不畏奔腾急,其如转折多。”明代诗人谢榛虽然不曾发现曲峡的成因,但对于太行的河流却做出了精准的描述,正是转折的曲流,使得太行的壁立千仞更为壮观形象,当我们沿着太行山脉中的河流一路北上,到达平顺县后,又会在此见证另外一种壁立千仞的太行形象,那就是挂壁公路。
摄影/单之蔷
太行多绝壁,一条条深邃的大峡谷,两边全是刀劈斧削的直立绝壁。开不成环绕而上的盘山公路,人们便将公路修成隧洞,穿行在绝壁之上。这种路若隐若现,如挂壁上,便有了“挂壁公路”的美称。其中最具盛名者,正是河南省辉县市的郭亮公路。
在太行之中,郭亮公路并不是唯一的挂壁公路,实际上最早开通的郭亮公路也只是七条挂壁公路中耗时最短的公路,与郭亮的耗时6年相比,从1962年开凿到1991年的锡崖沟可谓是挂壁公路开凿时长中的冠军了,其断断续续的开凿时间竟有30年之久。
然而不管是哪一条挂壁公路,都是太行山险峻高耸的见证,从平顺县出发,沿着平龙线和古石线,就可以到达太行七大挂壁公路中的阱底挂壁公路。挂壁之美在于挂壁之险,而挂壁之险则来自于太行山之万仞之势,行驶于万丈悬崖的挂壁公路之中,遥望远处平整的地面,很容易就得到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太行之高的确是与众山所不同的万仞之势。
摄影/单之蔷
而当我们继续前行,前往林州的太行山大峡谷之时,又会在此处见证太行山的峡谷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太行山大峡谷以大起大落、大空间大节奏形成的雄伟景观并不是以一段峡谷所建构的,而是在于以河流和山谷为脉络所形成的峡谷群,这种峡谷群以谷深可达千米以上的深谷,与犹如铁壁铜墙的陡崖绝壁一起,造就了中国十大最美的峡谷之一。
总体而言,南北绵延800多公里,东西宽达200多公里的太行山,东部面向华北平原的这一面是陡壁,西面与黄土高原相接的则是平缓的高原,这种地势,又使得太行山西北坡因为冷空气的焚风效应,呈现出西北温度低于东部的现象,从开封折返回到安阳,正是经历了从寒到露的情景,即西北为寒,而东部为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无过于此。
1. 如今的挂壁公路多已经成为景区,无法自驾行驶,如果偶有开放,行进其中,发现神行类似于定速巡航系统的全地形进程控制,可在1.8-30公里/小时的低速范围内工作,让车辆控制在舒适、匀速状态,让驾驶员能够专注于转向并寻找穿越障碍物的路径。
2. 在探访峡谷和曲流,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之时,发现神行的轻量化悬挂系统,采用先进的液压减震缓冲技术,可全面降低行驶时进入车舱的噪音,也可以提供给驾乘者平滑的舒适驾乘感受。
摄影:耳东
车辆:白寅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从白露开始,温度的持续降低,使得白露变为寒露,而寒露则进一步凝结为霜。
霜是综合因素下造就的气象现象,在寒冷季节晴朗无风或者微风的夜晚,温度较高的空气与温度较低,表面积较大,散热较快的树叶、草木、地面等相遇,经过充足时间接触后,冷却的空气就会析出多余的水汽,进而在树叶、草木、地面等附着物上凝华为冰晶进而形成霜。
初霜的到来,既是秋收的结束与冬藏的开始,也是秋色最后的呈现,低温有利于植物液泡中花青素苷的合成,而花青素苷则使得秋拥有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红色,只不过在霜降时节,最动人心的色彩,却来自于累累硕果的收获,那就是被称为凌霜候的柿子。
我们的霜降节气之旅,也正是追寻着初霜的到来,在酬报万物的收获中一路前行,既寻找着秋收的喜悦,也迎接着节气的变迁。
达州-巴山大峡谷-万源
7小时12分 253.3公里
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说的是豹子开始捕猎食物,草木凋零,虫子也不再出现。草木的凋零,代表着农业生产,也正是秋收的结束,豹子的捕食和虫子的消失,正是冬藏的象征。
所以霜降是和农业生产休憩相关的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第一次霜降的日子成为初霜日,一年中最后一次降霜的日子成为终霜日,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称为无霜期,无霜期越长,适宜耕种收获的生长期也就越长。
一般来说,无霜期的长短是与纬度和海拔相关的,在像海南这样低纬度低海拔的地区,更长的无霜期带来的正是更加丰富的物产。海南地处热带北缘,因此终年无霜。然而在热带之外,还有一处地方,每当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把霜冻区一直推进到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时,这里却无霜无冻,成为了一个远离霜冻之害的比南方更南方的大暖盆,这就是四川盆地。
摄影/黄健
四川盆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地形性孤立无霜区,而世上这仅此一处,被日本地理学家称之为世界奇迹的,正是造就了秦岭和巴山的造山运动。环绕四川盆地的高达1500-2000米的山脉,不仅造就了封闭的盆地,更成为了来自北方的西伯利亚冷空气进入四川的重重障碍。当厚度与山脉高度近似的冷空气始终无法进入四川盆地之时,天府之国就这样出现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造山运动是个遥远而陌生的名词,造山运动因何而来,如何而去?在地理的世界中,造山运动的证据与痕迹是深藏山体之内或地表深处的,更何况要回答这些问题,既需要科学的知识,又需要足够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建构形象。然而在四川盆地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无霜区,当我们从达州出发,沿着包茂高速转S202省道,在巴山大峡谷,就会与造就四川无霜区的造山运动,有着最为直接直观的相遇。
摄影/黄文志
在2.4亿年前,印支造山运动使得扬子板块由南向北与华北板块冲撞聚合,自此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与此同时也开启了秦岭的中央造山带的造山运动。地壳的挤压,形成了秦岭造山带中唯一南向的褶皱带,而达州宣汉县前河这条大河的存在,又以垂直切割的方式切开了大巴山,在造就大峡谷的同时,也将褶皱,这个2亿余年前造山运动的痕迹完整的展现给了我们。
摄影/刘乾坤
地球是充满奥秘的,这些奥秘往往需要许多人毕生的研究与探索才能找到答案,然而在70余公里的巴山大峡谷中,地球却倾尽所能,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奥秘,但是即便是今天,想要欣赏这地球2亿年造就的壮阔画卷依旧需要一种发现的精神去发现高山峡谷间的秘密。
万源-西安
5小时36分 361公里
秦岭,造就了四川的无霜区,然而秦岭对于中国的影响,不仅止于此。当我们从巴山大峡谷翻越大巴山后,自包茂高速从万源一路向西安前进的路途中,我们不仅将穿越广义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更会与霜降在此相遇。
摄影/叶君
秦岭—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是秦岭与中国其他山脉的最大不同。而这条南北的分界线,也是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最大不同之一,因为作为国家而言,除了中国有着明确的天然地理界线之外,其他国家都是只有南北之概念,没有南北之事实。比如划分美国南北的梅森—迪克逊线实际上只是一条基于北纬40度的人造分界线,唯独在我国不但有强烈的南北方意识,更有比较公认的地理界限。
出自《中国国家地理》陕西专辑
1959年,在全国自然区划分之时,秦岭—淮河线成为了划分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这条界线的长度近1800千米,基本贯穿了我国东部地区。在后来的日子里,因为秦岭南北气候的差异,秦岭—淮河线就成为了广义上中国南北的分界线。
就地理与气候的因素而言,秦岭—淮河线作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是当之无愧的。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秦岭的北坡更为陡峭,而南坡则较为平缓,在秦岭之北,拔地而起的秦岭阻挡着秋冬时节冷空气的南下,而在秦岭之南,由于山势平缓,春夏之时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则可以徐徐前进,深入北方,由此就造成了北方干旱寒冷,南方湿润温暖的气候差异。
冷空气的南下是霜降节气到来的根本原因,而分界南北的秦岭,则以南北不同的山势使得初霜的到来出现了时间与强度的不同,这种不同,进一步造就的正是农业生产方式及作物栽培种类的不同。
然而至为有趣的是,秦岭所分界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南北,更是陕西的南北。陕西不仅仅是黄土所建构的高原之省,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拥有南北两种景观的省。按照自然环境与人文文化的属性,秦岭应是北方省份陕西与南方省份四川的分界线,但实际上,属于陕西的汉中盆地就位于秦岭之南,由此就造就了陕西一境之内茶园、橘园、稻田、苹果园、枣园、麦田皆有的景象。霜降收稻,正是这一穿越之路上最为应季的景观。
至于为什么秦岭之南要归属于陕西,个中缘由还是要由封闭独立的四川盆地说起,作为物产丰厚的天府之国,自古以来蜀地的常态就是割据,而秦岭的地势无疑有助于这种割据的滋生,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要跨过秦岭,以陕南的行政管理统合四川。由此,陕西便成为了南北汇聚的地方,而我们的节气之旅,也正是由南向北,寻找着初霜的到来。
西安-富平-党家村-黄河龙门古渡
3小时44分 263.3公里
露凝结为霜,是霜降节气最大的特点,根据全国霜冻分布图,我国常年10月初霜冻南界线分布图,以及《近 50 年陕西省无霜期的变化分布》研究,在霜降时节,陕西铜川一带将迎来初霜,而在铜川附近的富平,柿子这个霜降最为应季的食物,也迎来了它的丰收。
柿子,是中国原产、主产和优生的独特水果,从“多柿之秋”到“柿在人为”再到“柿柿如意”,如今柿子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符号的象征之一。
柿树,又名凌霜候,明人赵善政在他汇集平日见闻及与宾客所谈论内容的笔记《宾退录》中曾经这样记载过“凌霜候”这个名字的来由:明太祖朱元璋尚未显达之时,行至一个村庄,粮草耗尽,饥饿难耐的时候在一堵残壁处见到了一株结满柿子的柿树,由此得以饱餐,数年后他再次路过这里与这株柿树相遇的时候,便脱下了身上的红袍封其为“凌霜侯”。
这个名字的来历,并没有太多的考证支持,然而从政策上来说,明初也的确大力推广过柿树的种植,朱元璋念及老家安微灾多民穷 , 劝告风阳滁州卢州和州百姓,每户种桑枣柿各200,用以脱贫,这说明朱元璋对于果树的经济价值和粮食价值是有充分了解的,正是:“丰年可以卖钱,歉年可当粮食”。
柿子的品种多达300余种,除了可以直接使用的甜柿之外,大多需要脱涩,把涩味的来源单宁由可溶性单宁转化成不溶性单宁,这也就是通过晾晒使得单宁氧化脱涩的过程。
富平,是中国柿子生产加工的集大成者。每逢霜降,这里便是硕果累累的柿子海洋。而通过脱涩精制的柿饼,更以表面附着的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白霜迎接着霜降的到来。
与此同时,在司马迁故里韩城的党家村,节气也以另外一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自富平沿京昆高速,经汉太史司马迁祠,所到达的正是堪称中国古民居文化的翘楚的党家村。党家村比之山西大院,最为特别的正是村落的选址。
党家村位于秦岭之北,地处黄土高原东西走向呈“宝葫芦”状的狭长沟谷中,黄土形成的高达30到40米的塬台如屏障般在党家村的北部阻挡着南下的冷空气,而在南部,村落则以平缓舒展的身姿最大限度的迎接着阳光的照射。在寒露时节,当我们自寒冷的塬上走到温暖的塬下,除了感受到节气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冷暖变化之外,还能够欣赏这个集文化、民俗、建筑、历史等于一体,融合陕、晋、豫、冀、京,甚至南方的云贵与江浙特色的古村落之美。
在这里,四合院组成了村落的主体,而屹立在村中的文星塔,随处可见的门楼、门楼两侧墙砖上的诗词与图案,则在细节之处彰显着村落的文化内涵,这正是与韩城文风昌盛的历史一脉相承的。历史上,孔子门徒子夏曾在韩城“教衍西河”,而党家村中也曾多有举人,秀才出现,正是笑谈中的“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
而“鲤鱼跳龙门”的寓言故事也发生于此,当我们沿着党家村继续向黄河前行,在霜降节气,黄河秋汛的结束,使得山西民谚中“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黄河龙门古渡激流趋于平和,正如霜降这个节气一般,送走了欢快璀璨的秋,迎来的正是平静沉默的冬。
1. 霜降是柿子丰收的节气,此时充分利用发现神行的充足空间则可以获得最大的丰收喜悦。
2. 无论是翻越巴山、秦岭,又或者是前往黄河古渡,发现神行的陡坡缓降控制系统都是行路的得力助手,它通过保持恒定车速,并对各个车轮分别施加制动力,协助驾驶员提升车辆下陡坡时的可操控性。
摄影:吕雷亮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时冷空气的南下,给北方带来了一个水始冰,地始冻的初冬世界,而在南方,温度的改变在塑造着三秋尾声颜色的同时,也以万物收藏的态度谱写着节气之歌,我们的立冬之旅,正是追逐着三秋的尾声与万物收藏的静谧,发现着立冬的脚步。
巢湖-皖南318-宁国
6小时27分钟 291.6公里
米,是百味之本。在安徽的巢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稻米的种植。巢湖流域丰沛的雨量,密布的河流和肥沃的土壤,使得巢湖流域自明清开始,就成为了优秀水稻的产地。
根据史料记载,巢湖流域水稻品种繁多,达到了数十种,仅在巢县,就有红稻8种,白稻9种,糯稻13种,而命名方式更是精彩纷呈,令人食指大动,比如白稻中的银条稻,正是“粒尖瘦如银,做饭松而香”,又比如糯稻就有羊须糯、虎皮糯、柳条糯、马鬃糯、红芒糯等入口软糯,形态各异的优秀品种。
补冬,是立冬节气的头等大事,在补冬的诸多食物中,饱含支链淀粉和热量的糯米,在立冬不仅为百味奠定了根本,更以糍粑的形式,成为了徽州的生活之本。
从巢湖沿着被称为“皖南川藏线”的江南天路到达休宁,就可以享受这种立冬时节的美味,然而在此之前,沿着这条天路变换的时景,则是一种不能错过的立冬景致。温度的下降,让秋和冬的接力,有了秋叶变换这个色彩的证据,从北向南,从似火秋红到青红相继,这正是立冬时节的冬风从北方寒冷的冬,向南方柔和的秋前进的旅程。
从蔡村镇到汀溪乡,从汀溪乡到桃岭,从桃岭到方塘落羽杉湿地湿地公园,随着山势行走的,除了宛如心电图一般起伏蜿蜒的山间公路,更有如画般的秋冬林海。在方塘落羽杉湿地湿地公园,拦坝蓄水形成的两千余亩水中落羽杉静静矗立,原产于北美的耐低温、干旱、涝渍和潮湿的落羽杉在碧绿的秋水中红妆旖旎,这正是立冬时节,冬日初临时节独有的,短暂的,令人惊艳的南国景色。
而在不远的宣城,另外一种大地之美也在立冬开始了它的颜色,这就是青檀树,从立冬开始,表皮纤维细密规整、成浆率高的青檀树就在匠人的手中迈出了它“纸寿千年”的第一步。
使用青檀皮和秋冬收获的沙田稻草为原料的宣纸,以“墨韵万变”的润墨性使得中国人的书画艺术有了种种可能,虽然仅有黑白,却能“墨分五色”,以焦、浓、重、淡、清的技法建构出一个灵动而富有神韵的世界。
在宣城的泾县,“晒滩”是制作宣纸时独有的景观,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将造纸的原料铺放在大小不一的石块之上,利用石块的凸凹和间隙完成材料的晾晒和沥水,经过108道复杂的工序,以种种专注细节的匠心工艺,最终造就的正是“此物只在此山中,泾县之外无宣纸”的在地特产。
这种在地特产,即是地理的:优秀合格的宣纸,只能以泾县及周边少数几个地方的稻草和青檀树皮为原料;也是工艺的:复杂的工艺和工序使得复制的难度成倍增加;更是时节的:在择地的同时还要择时,在最佳的时节收获原料完成整套工艺。
宁国-歙县渔梁坝-休宁-黄山
3小时18分 212.1公里
立冬是水始冰的时节,此时北方“水面初凝,未至于坚”,而南方之水,却依旧徜徉游走于山岭之间,谱写着一曲又一曲“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的高山流水,自宁国沿溧黄高速和京台高速一路前行,在徽州的山水之间,充满着诗意和传奇的新安江如血脉般流淌在徽州这片多山的大地上。
徽州多山,最为有名的正是黄山,然而往往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徽州实际上是在黄山山脉的延伸古黟盆地之中,在这个盆地中九华山、黄山和天目山等众多山地纵横交错,形成了徽州多山的局面,而丰沛的降水又给徽州带来了密集的河网。徽州就是这山水之中的人间。
摄影/李文博
然而与中国人诗意生活中的山水人间所不同的是,这里险阻天成,河流和山岭分割出来的正是一个又一个交通不便的,贫瘠的山间盆地,正是“万山环绕,路皆鸟道”,在这个山水人间,没有大陆,只有群岛。地狭人稠,想要谋生,只能外出,这是徽州令人无奈的地理环境,然而正是这种地理环境催生了举世闻名的徽商。
而徽商的秘密正是水的秘密,没有密集水系的新安江就不会有“一府六县”的徽州也不会有徽商。如果有一张地图,我们就会发现,新安江这条江河的长龙在下半段被称为富春江,而在尾部则被称为钱塘江,徽商正是以新安江为通路,完成了对于命运的改变,歙县的渔梁坝是新安江上重要的水路码头,它横断江河,造就改变,是徽州人来往江浙的水上要道,既是徽州人梦开始的地方,也因为水利规模之大被称为“江南都江堰”。
在立冬时节,我们不仅可以沿着新安江一路到达江浙,更可以溯源而上,在新安江发源地黄山市寻找立冬时节“地始冻”的魅力。立冬之后,就是黄山迎来降雪的时节,与访客如云的其他季节相比,冬季是黄山的“静季”,然而自然往往就是选择无人打扰的“静季”,才会将魅力尽情的绽放。
摄影/范然
立冬之后,到小雪之间,是黄山初雪到来的时节,而此时,也正是最适合欣赏黄山云海与日出日落季节的开始,此时在黄山之巅,层积云的高度开始降低,旧日温暖时节层积云笼罩峰顶的景象为之大变。站在峰顶,云海在脚下,日出与日落就在眼前,而当降雪来临之际,雪松与奇峰交映成辉,冰雕玉彻如天上人间,正是“黄山四季皆胜景,冬雪堪称最销魂”。
黄山-新安江山水画廊-绍兴鉴湖
4小时29分,298.8公里
新安江的流淌将徽州人的梦带向了远方,也将徽州的物产带向了江浙,当我们沿京台高速,杭瑞高速一路前行,拜别新安江山水画廊之后,就能来到巢湖糯米集聚的地方,这就是绍兴的鉴湖。
绍兴以黄酒天下闻名,在这里,来自巢湖之滨的上等糯米化形为酒,变软绵为刚劲。黄酒发源于中国,是中国最古老的匠心物产之一,黄酒之匠心,在于不疾不徐,在于它是一种慢下来的物产,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慢下来的时光里,才会有着最为醇厚的绍兴黄酒,它等待的既是一个季节,也是一季好水,这,就是鉴湖的冬酿。
摄影/董建成
慢,是冬酿所有秘密中最为迷人的所在,在立冬时节,鉴湖慢下来的“静水”的到来,让优秀黄酒的酿造成为了可能,在等待了三个季节之后,冬酿终于在此时开始了。在鉴湖,冬季缓慢流动的“静水”赋予了绍兴黄酒水质的保证,湖水流动速度的减缓,使得鉴湖水下和湖岸的泥炭层能更为有效的吸附水中的杂质,而来源于南部山区溪流的鉴湖之水,在到达鉴湖之前就已经被层层的沙石岩层所过滤。
当“静水”与巢米,酒曲相遇之后,通过冬季低温下的慢发酵,以及别具匠心的工艺,绍兴黄酒终于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四者合一中成为了黄酒中最为耀眼的存在。
然而这仅仅是绍兴黄酒的第一步,以陶土酒坛和地下酒窖窖藏的黄酒,是需要光阴的慢慢打磨才能最终成型的,在时光的流淌中,黄酒的酒精度慢慢下降而酯香却在点滴积累,这正是时光慢下来的味道。
摄影/董建成
一如绍兴的古桥,不管是春花秋月,还是冬季的静谧时光,乘一艘江南乌篷小船,荡舟于江河之上,看白墙映画,赏时光漫步,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慢下来的享受,在绍兴这个万桥之城,每一座石桥都是时光留下来的印记。
绍兴是河网密集的城市,如果说河流是绍兴的血脉,那么桥梁就是这个城市的骨架,绍兴现存古桥六百余座,几乎涵盖了中国古桥所有的类型,不仅有常见的拱桥、廊桥、梁桥更有八字桥这种中国最古老的立交桥,在古桥之外,绍兴的桥居然超过了一万座,而举世闻名的水城威尼斯,根据不完全统计,也不过四百余座而已。
“飞雪引春风,轻舟入故城”,当冬日到来之时,在慢下来的时光中,一场旅行,即是向秋的告别,也是向春的前行。
1. 皖南川藏线多陡坡山路,发现神行标配的路虎陡坡缓降控制系统(HDC) 是路虎研发的专利技术。它通过保持恒定车速,并对各个车轮分别施加制动力,协助驾驶员提升车辆下陡坡时的可操控性。
2. 在山道及弯道行驶过程中,发现神行的抬头显示系统可以将关键车辆数据如行驶速度、挡位和导航方向显示在挡风玻璃上,从而避免分散驾驶员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
摄影:吕雷亮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月中, 雨下而为寒气所薄, 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是空气中的水汽凝华降落形成初雪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有“小雪”节气,又有“大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于大雪的解释是:“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在通常的节气解释中,对于大小之别,往往有几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有人说小雪之小,在于雪量之小,又有人说大雪之大,在于温度的持续下降使得降雪的几率较大。实际上根据竺可桢先生,林之光先生等人的研究,因为平均温度较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所以大部分时候小雪时节的降雪量和降雪几率是比大雪时节更大的,而到了大雪时节,因为温度较低,水汽含量较小,往往只能下小雪。
摄影/伦天洪
同样,在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回暖,水汽含量较大的2月和3月,也常常会有比隆冬时节更大的降雪,那么,为什么在二十四节气中,常常拥有“大雪”的小雪会排在往往只有“小雪”的大雪之前呢?
在竺可桢先生的一些研究中,我们或许可以管中窥豹,在春秋时期,山东还有竹子与梅这样的热带作物,长江一带还有犀牛,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或许正是气候的变迁导致了小雪与大雪节气的排序有所不同,即在彼时,小雪时节的气温过高,不足以带来大雪,而在大雪时节温度和水汽都达到了大规模降雪的气象条件。
那么为什么在温度环境发生改变,小雪开始降下“大雪”之时,节气至今依旧在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呢?如果我们前往年平均总降雪日数最多,雪季最长的东北,我们就会发现,在物候之外,因地制宜的民谚正是对于节气最有力的补充和诠释。
齐齐哈尔-双河农场-扎龙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
5小时2分钟 430.8公里
小雪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小雪时节温度的下降,使得半空中折射光线进而形成彩虹的水滴凝结为冰晶或降雪,由此彩虹开始消失,而高密度较重冷空气的下降和低密度较轻暖空气的上升离去,也使得冬日终于以一种冷空气闭塞天地的形式开始出现,最为显著的,就是降雪开始覆盖大地,这即是物候中的“闭塞成冬”,也是民谚中的“小雪封地”以及“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摄影/伦天洪
在齐齐哈尔的北京市双河农场,小雪时节降雪的到来,为这个隶属于北京行政管辖,却身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飞地”带来了瑞雪兆丰年的吉兆。飞地,是指行政区管辖和实际地理区域分离的土地,因为历史与经济发展的原因,在我国有三十处省级飞地,比如坐落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白浪镇的石槽沟村就是隶属于河南的飞地,又比如河北省的三河市、香河县和大厂县实际上身处北京和天津的包围之中,并不与河北相连。
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一起组成了东北平原,而双河农场就是松嫩平原之中的明珠,典型性的大陆气候使得东北平原成为了中国农业生产区中最冷的所在,然而优秀的土壤成分、相对温暖的夏季、雨热同季时期较高的降水量,以及较大的昼夜温差则使得这里成为了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种植的理想之地。
在小雪时节,大面积降雪的到来,不仅有利于冻死土壤中的虫卵,更可以在春季为小麦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在长城以南华北地区、长江流域,降雪还可以阻挡冷空气对于越冬冬小麦的伤害,如棉被覆盖般形成优秀的保暖层,正是“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瑞雪兆丰年。
摄影/孙静文
在小雪时节,除了雪之外,还有一种白色组成了最中国的颜色,这就是皓鹤轩昂的白色,从双河农场沿着绥满高速和齐扎公路前行,就可以到达世界鹤类饲养和培育中心扎龙,在这里,乌裕尔河滋养的浩荡芦苇沼泽以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最完善,最广袤的湿地生态系统为鸟类提供了优秀的繁衍环境,而丹顶鹤就是这里最为特别的存在。
丹顶鹤修长俊美,身高可达1.6米,翼展可达2.5米,气宇轩昂,姿态优雅,在世界上15种鹤类中,中国有9种,扎龙就有6种,这里正是名副其实的鹤乡,在冬日的扎龙保护区,放养的丹顶鹤在雪中起舞,正是白居易当年曾经为鹤舞所惊艳的“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景象。
五大连池-伊春
260.6公里,2小时48分
冰雪,是寒冬时节的东北最为美丽的景观之一,然而真正塑造东北的,却是与冰雪对立的火山,从2.5亿年前到现在,东北都是中国火山最为活跃的区域,火山的活动塑造了东北的面貌,比如大兴安岭的形成,就与中生代时期开始的“燕山运动”及新生代时期“喜玛拉雅运动”的火山激烈喷发有关,又比如长白山的天池,黑龙江的镜泊湖,也是火山造就的美丽所在。
在广袤的东北以及接壤的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出露面积达到了50000平方公里,而火山的数目则多达690多个,从山峦到峡谷,从湖泊到河流,火山的造物遗迹无处不在,火山不仅赋予了东北丰富的矿产资源,更以独特的地貌之美,造就了奇特的东北大地。
摄影/王鹤
从扎龙出发,沿着嫩泰高速及伊齐高速一路前行就能到达中国最著名的第四纪火山群之一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在这里14座中心式喷发的火山有规律地呈“井”字形矗立在大地之上。
其中笔架山、卧虎山、焦得布等火山属于死火山,而清朝康熙年间喷发形成的老黑山和火烧山则属于活火山,如今五大连池千姿百态的熔岩形态,正是由老黑山和火烧山所塑造的,它们喷发的熔岩阻断了附近的白河,将白河一分为五,不仅形成了五个首尾相连的火山湖,美其名曰“五大连池”,更造就了中国第二大的火山堰塞湖。
冬日的五大连池白雪飘渺,然而在白雪之下,这里的熔岩台地如黑色的海洋般波涛汹涌。翻花熔岩就是这黑色海洋中夺目的浪涛,翻花熔岩是火山喷发时熔岩因表面与下层流动速度不一,彼此碰撞冷却形成的如花朵一般绽放的熔岩,在翻花熔岩中,数以千计的喷气锥、喷气碟正是这里最独特的景观。
顾名思义,喷气锥如锥体高立,而喷气碟则有如飞碟,当熔岩流经喷发气体的岩石裂缝或者湿地时,气体或被蒸发的水蒸汽冲破熔岩层持续喷发,此时被冲破翻出的熔岩持续堆积,就形成了最高可达四米之高的喷气锥或者矮小扁平的喷气碟,就全球范围来说,形成足够规模并且保存完好的喷气锥及喷气碟也仅仅在此而已。
伊春-大平台乡
201.5公里,4小时27分
水汽的凝华形成了雪,在伊春的大平台乡,还有一种类似雪的凝华之美,这就是雾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雾凇的国家,雾凇有过很多名字,它是《春秋》中的“树嫁”与“雨木冰”;是《新唐书》中的“树介”;也是文人墨客口中的“琼花”与“雪柳”;更是奇妙的一夜梦醒来,美景随梦到的“梦送”。
雾凇是巧夺天工的天时地利之美,因为雾凇的形成需要极为苛刻的条件,它即需要充足的水汽,又需要低至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以及少风晴朗的天气,而在大部分地区,这三种条件是难以同时具备的,在我国欣赏雾凇最为有名的所在有吉林的雾凇岛,伊春的大平台,伊犁的伊宁县,新疆的喀纳斯,安徽的黄山等地,在这些雾凇出现的地方之中,伊春的大平台是独具特色的。
摄影/孙静文
这种独具特色首先在于充足的观赏时间,比如雾凇岛在十二月下旬才开始了它最佳的观景时节,而在伊春的大平台,只要十一月下旬,小雪时节之后就可以观赏雾凇之美,此时库尔滨水电站排放的热水达到了零上4度,由此库尔滨河终年不冻,滔滔流过的河水不断的蒸发,当蒸腾的水汽与低温的树枝相遇,就形成了银装素裹的雾凇世界。
摄影/伦天洪
其次,伊春的雾凇之美是与森林之美相映成辉的,如果说雾凇是一种优美的景观,那在中国红松的故乡,伊春这个林都登高望远,遥望雪中兴安岭,便是一种壮美的景观,在兴安森林公园之中,登上高达的67米的兴安塔,触目所及的,正是天地间真正的壮阔。
如今的兴安岭外围新生的红松看上去并不十分粗壮,与温暖地区迅速成长的速生树种如杨树相比,甚至有些柔弱,然而只有在冬日来到这里,才能够发现红松生长的真正秘密,漫长的冬日和低温使得东北地区的树木每年仅有三到四个月的生长期,所以这里的树木生长缓慢,材质紧密,当树龄高达两百年到三百年的参天巨木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后,在风雪中,新的红松静静成长。
1. 在银装素裹的东北行车,发现神行的全地形科技使得我们不仅可以快意驰骋,更能获得安全的保证,。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具有四种驾驶模式,东北正是“草地/沙砾/雪地模式”的用武之地。
2. 发现神行的定时温控具有加装的定时温控设备。可预热发动机,将余热输送到车内,温暖怡人的车内温度,对于一场冰雪旅行,正是上好的体贴。
摄影:吕雷亮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时节的物候为:“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不再鸣叫;老虎开始交配,“荔挺”草开始发芽。
在小雪节气时,我们曾经讨论过小雪与大雪的大小之别,实际上因平均温度较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小雪往往会下“大雪”,而到了大雪时节,因为温度较低,水汽含量较小,往往只能下“小雪”。
在节气最初被发明创造的年代,彼时更为温暖的气候,以及温暖气候带来的更为充裕的水汽或许可以使得我们的先民在大雪时节见证“至此而雪盛也”的盛况,然而至今,为什么节气仍旧在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呢?
摄影/伦天洪
如果我们回到节气本身,我们就会发现,在大一统国家的背景之下,文化的一统,以及我们语言本身微言大义,充满多义性,可以自由阐发的特点,以及与民俗民谚的巧妙结合,使得节气成为了能够与时俱进的文化遗产。
在今日,大雪时节,虽然降下大雪的几率已经减少,但并不妨碍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解释,理解大雪的含义,那就是持续的降雪,在更加寒冷的温度下,累积至此,累积为大,积雪为盛;而更加寒冷的温度,在此时也带来了“小雪封地,大雪封河”的冬日景象。
哈尔滨-松原-白城
5小时30分钟 404.9公里
温度的持续走低,终于使得大地在大雪时节呈现出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在哈尔滨,大雪时接近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将冰河封冻,而松花江上厚达30厘米的冰层也迎来了自己化身为冰雪大世界城堡、雕像的时节。
摄影/王冰
采冰的工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短短的十几天冰期中,以每天采冰量一万立方米以上的巨大工作量建设着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冰雕群。
江水中的冰晶通过不断的生长,最终形成了冰块,而流水的冲刷又使得冰晶的生长受到干扰而被打破,在反复的破与立中,冰块终于变得质地均匀,松花江水流稳定,有助于冰晶的稳定发育,所以松花江的冰块具有质地上乘,明亮通透的特点,这种特点正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雕群美丽晶莹的秘密之一。
摄影/施正威
而将寒冰从冰河中采出的采冰人,则以另外一种身份雕刻着冰雪大世界的美丽。对于冰雕而言,材料不仅需要明亮通透,更需要大小一致。采冰是极具技术难度的,首先需要使用切割机在冰面上切割出宽3米,长180米的巨型冰块,然后以人工的方式用冰钎将冰块凿割为位宽0.8米,长1.5米的标准冰块,稍有差池,冰块就无法使用,这就是“炸冰”。这种冰块一块就重达500千克,需要多人合力用冰钩拖拽出江面。
与此同时,在松原,也有一片冰湖,在松花江的滋补下,酝酿着一场12月底的丰收,这就是查干湖的冬捕。松原是吉林的水城,最为著名的就是三江一河一湖,这一湖就是查干湖,如今的查干湖冬捕已经成为旅游盛事,然而谁曾想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查干湖也曾因煤矿开采,森林采伐等原因干涸过,直到一条引流松花江的运河的建成使得查干湖再一次绽放了光芒。
摄影/王薇
松原是嫩江与松花江交错为坐标的城市,在此松花江分为向东北方向的第一松花江和向西北方向的第二松花江,三江一河一湖使得这里拥有了丰富的水资源,在松原最著名的景观除了大江大河之外,还有游梁式抽油机,也就是俗称的磕头机代表着的石油。
而石油和水实际上代表的正是吉林的另外一个秘密,那就是古大湖。距今2亿年前,大兴安岭隆起,松原所在的区域形成了巨大的陆相沉积盆地,由此蓄水成湖,而十万年前地质的变迁又使得湖底抬高,湖水分散至江河之中,形成了如今遍布的湿地,而古大湖中的生物,则形成了现在的石油。这就是吉林和水的秘密。
白城-阿尔山
5小时22分 364公里
大雪是冰雪缤纷的节气,冷空气和寒潮带来的温度降低使得河流结冰封冻,呈现出“大雪封河”的景象,然而对于由火山造就的东北大地而言,这里的冬季正是“冰与火之歌” 共同上演的时刻。
摄影/杨孝
火山和地热的存在,使得这里的大雪之河凝而不封,如果我们从白城出发,沿着珲乌高速,省道S203前进,就能到达蜿蜒的哈拉哈河,哈拉哈河不仅串起了阿尔山的美景,更以独特的不冻河秀绝此处,从三潭峡到金江沟林场约20公里的这段河流,因地热的存在,即便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也不会被冰冻,而一旦有浮冰从上游漂流至此,还会渐渐消融,这里水汽氤氲,风光旖旎,有如幻境。
而在不冻河之侧,更为炫目的则是这里的火山地貌,中国是火山大国,在新疆有泥火山,在浙江有雁荡山,在吉林有长白山,在黑龙江有五大连池,然而就整体形态而言,如果想要欣赏年龄适宜,形状完整,整体规模宏大,并能够形成一系列火山景观的,也只有内蒙的火山了,其中之代表,正是阿尔山层层叠叠的火山群落,我们将这种火山,称之为“完整火山”。
摄影/杨孝
在这里,有以吉尔果山天池、卧牛泡子、驼峰天池为代表的天池;有以杜鹃湖为代表的堰塞湖;有以山水岩壁画为代表的玄武岩柱……在距今100万年至一万年期间,这一带一直有火山喷发活动,最终造就了堪称火山博物馆一样规模壮大、形态奇异、构造完整、分布广泛的火山岩地貌。可以说,来到阿尔山除了冬日的森林之外,多样的火山岩地貌才是不能错过的独特美景。
阿尔山-特尼河
5小时40分,368.1公里
大雪节气,雪的堆积和温度的下降,除了给草原带来白茫茫的一片大地苍茫之外,还有食物的缺少。对于游牧而言,冬日是与浪漫洒脱无关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草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写意草原,是“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的浪漫草原。
然而在一年之中,草原的写意,洒脱和浪漫与漫长的冬日相比,不过是昙花一现,仅仅占据到了一年中的六分之一时间。枯黄的草木,寒冷的大风,白色的冰雪才是草原的真正形象,在大雪时节,温度常常降至零下20摄氏度的草原,对于牧民而言,是一场真正的挑战。
而冬牧场,就是流传千年的游牧文明为之应对的方法,从阿尔山市出发,沿着省道S203,S202一路在冰雪中行进,在呼伦贝尔的特尼河,我们就可以与冬牧场相遇。
大雪时节,将牲畜从没有食物或者难以获取食物的冰雪草地转入到防寒避风的沙地、湿地以及森林,这就是冬牧场。一般来说冬牧场往往选在阳光充裕的盆地或者有遮挡的环形谷地之中,而这种选址,除了考虑防寒避风之外,还需要考虑水源与食物。
在冬季,草原的水源并不充足,雪水、井水及河水是常见的三种水源形式,然而井水往往存在取水较远,草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难以得到补充的问题,而对于食物而言,风的存在使得毫无遮挡的草原变为了“白灾”的频发之地。
摄影/杨孝
当雪被风吹坚冻实,牲畜无法吃到冰雪下的枯草,“白灾”就发生了,而好的冬牧场,则会因为遮挡的出现使得牧场之中的积雪以柔软的形式存在,牲畜可以轻易的吃到冰雪下的枯草。而有遮挡的牧场也可以存储积雪,在不下雪“黑灾”出现的时候,以积雪为牲畜补充水分。
在大雪时节,特尼河牧马人向森林冬牧场的转场就开始了,不畏寒冷,适应粗放管理的蒙古马能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而能够遮挡寒风,拥有灌木可以作为食物,拥有河流可以作为水源的冬牧场,无疑就是这个冬日牧马人们最好的避难所。
在这里遥望草原,那被称为天下第一曲的莫尔格勒河,穿过呼伦比尔的海拉尔河,孕育着草原,也孕育着沿河的无数冬日牧场,在冬牧场中,牧民们既准备着冬日的艰苦游牧,也在为冬季欢快的那达慕、过本年(庆祝家人的本命年)、白月(农历正月)准备着。
1. 在冰寒的冬日行车,发现神行的全地形科技使得我们不仅可以快意驰骋,更能获得安全的保证,。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具有四种驾驶模式,而冰雪路况正是“草地/沙砾/雪地模式”的用武之地。
2. 发现神行的定时温控具有加装的定时温控设备。可预热发动机,将余热输送到车内,温暖怡人的车内温度,对于一场冰雪旅行,正是上好的体贴。
摄影:吕雷亮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于冬至的解释是:“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所谓秋收而冬藏,终藏之气的极致代表了寒冬的正式开始。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在这个时候,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由此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而夜晚最长,在高纬度地区,就会出现白昼极短,夜晚极长的现象。
摄影/孙长文
在冬至之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赤道北移,由此日渐长而夜渐短,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的变化,在先民的感知中,正是阳气渐长,春日即来的标志,这就是所谓的“冬至一阳生”和“春生冬至时”。而冬至习俗中的“数九”也在侧面验证了冬至的“一阳生”与“春生”,从寒冬开始的冬至到九九八十一天后,才会冬去春来。
在古代,冬至是极为重要的节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在广东和海南,“冬至”为大节,在澳门,冬至还是法定的假日。1914年民国时期的内务部曾经这样划分节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正是冬节。自古冬至就是节中之节,不仅冬至要祭天,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我们的冬至之旅,正是以“春生”与“大如年”为线索,追寻发现着节气的脚步。
海口-儋州
2小时18分钟 142.4公里
冬至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的时节,自此之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的北移,所造就的正是由更长的日照时间和更高的太阳高度角带来的温度回升,低纬度的海南,正是“春生”的最前线。
而在春日正式到来之前,作为一年中的大节,冬至时节,齐家团聚才是这里的主题。这种团聚的象征,正是骑楼。
骑楼,是东南沿海极具特色的建筑,它诞生于百年之前,不同于中国传统民居诸如福建土楼,江西围屋及山西大院等传统建筑内敛,自成一统的理念,骑楼饱含着开放与平等的蓝色海洋意识。根据研究,这种以楼为体,立柱支撑,多楼并排的人行长廊式建筑最早起源于希腊,先后流传于欧洲与东南亚,最终经过华侨之手,传入我国。
而海口就是这种建筑的集大成之地,在骑楼背后,既是百余年华侨的南洋奋斗历史,也是中国人荣归故里,家人团聚的乡情,可以说每一座骑楼,都是一场游子归乡的人间小团圆。
摄影/卞志武
海口的第一座骑楼出现于1849年的四牌坊街,也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1858年海口成为了通商口岸之后,华侨开始了大规模的返乡,样式新颖且走廊开放利于商用的骑楼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种中西合璧,包容兼顾的方式绽放在了海南。
那么,为什么在传统的福建和广东侨乡之外,海南会成为侨乡,并且汇聚了如此之多的骑楼呢?如果我们回顾海南岛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古以来,海南岛就是移民之岛,富饶安静的岛屿吸引了大量躲避战乱和谋求生存的移民,战乱和生存也正是福建和广东早期南洋热潮的主要原因,在这个热潮中,一部分人前往南洋,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前往海南。
而当海南的人口高速增长之后,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空间,在早期奔赴南洋的闽粤同乡的带领下,海南人的下南洋开始了,这就让海南成为了下南洋重要的中转站,而海口港就是下南洋的集结之地。
那么,又是怎样的原因使得海口成为了下南洋的聚集之地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应该从为什么海口所在的海南北部半湿润地区何以自古就是人类生活的聚集地开始回答。
摄影/林明威
如果有一张地图,我们就会发现,海口所在的区域是海南岛与大陆最为临近的地区,航海风险的大大降低以及最为接近的距离使得这里自古以来就成为了登陆海南的首选之地,而每年高达1400到2000毫米的降水,肥沃的土壤,也使得这片区域成为了海南主要的粮食产地,可以说这里就是到达海南的第一站和跳板之地。
而成就这片沃土的,正是海口附近无处不在的琼北火山,也就是如今的海口火山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风化的玄武岩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不仅孕育了超过1000种,包含木瓜、荔枝、菠萝蜜等可食用水果的植物,更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基础。
如今的火山,安宁静谧,成为了旅游的新风向,而各种奇异的火山,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比如喷发时水灌入火山口,造成水蒸气无法排出,与岩浆混合爆炸形成的破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就因形似罗盘而得名。
儋州-三亚
6小时 383公里
冬至,是北方乃至寒潮到达的南方冰天雪地,遍地白色景观的时节,在儋州洋浦,也有一种白色的景观令人难忘,那就是千年古盐田。
洋浦晒盐,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成就这种淋卤式晒卤的正是琼北的火山。在这里,晒盐是利用盐土充分吸收海水中的盐分,然后将盐土放在茅草滤篦上用海水过滤,最终将过滤后流入卤水池中的卤水倒在玄武岩做成的盐槽中,经过阳光晾晒而得到盐。
摄影/凌洋
而盐土则是除了气候和阳光之外,洋浦晒盐最大的秘密之一,石英砂和风化的火山石一起形成了这里独特的盐土,这种盐土涨潮时容易吸收大量盐分,而在晾晒时又能迅速干燥。正是盐土的存在,使得这里,千年以来一直生产着“朝潮夕钱”的白色之盐。
在中国人的哲学中,寒冷是阴的象征之一,而与之对应的,则是火所代表的阳。火山造就了琼北的沃土与盐土,也造就了琼北奇特的火山地貌,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海南是阳光与沙滩的组合,然而在海南最为神奇的一种景观则是向海凸出来的夹角状的岬角。
在海南,除了著名的天涯海角之外,还有很多地方是以“角”命名的,其中最为精彩的,则是澄迈角到兵马角这一段最为典型的火山熔岩海岸,当大海不断的侵蚀海岸崖壁,在崖壁下形成空洞的海蚀穴,进而塌陷之时,就会形成壮观陡峭的海蚀崖,在这里海浪直逼崖壁,正是一副汹涌而又澎湃的景象。
摄影/罗威
而有时海蚀崖被洞穿之后,则会形成奇特的海蚀门或天生桥,在儋州,因为岩石酷似兵马而得名的兵马角,高20余米宽25米的“龙门激浪”正是这样一种海蚀景观,海浪冲击龙门时,如激流鸣鼓,异常壮观。
而在东方市的鱼鳞洲,则以特殊的彩色砂砾岩而别样精彩,鱼鳞洲实际上正是海南岛的最西角,被称为鱼鳞角,它的前身是一个小岛,当海岸的沙洲延展将小岛和海岸连接之后,有着沙洲的鱼鳞洲就出现了,呈现着黄白紫青红等颜色的砂砾岩因形状和色彩酷似鱼鳞而就此得名。
摄影/姜恩宇
冬至三候,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岬角这种地理之角自然与麋鹿的生灵之角千差万别,然而在海南,的确有一种鹿,在重重劫难中重生,这就是海南独有的,也是中国17种鹿中最珍贵的坡鹿。
坡鹿是主要生活在东南亚和印度的泽鹿亚种,它的外形颇似梅花鹿,鹿角分叉弯曲较大,身形矫健,擅长跳跃。然而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坡鹿的数量曾经出现了飞速的下滑,在1976年坡鹿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时候,仅余下44头。如今在东方大田自然保护的精心封闭保护下,坡鹿的数量又得到了恢复,达到了千余头以上。
虽然现在的我们,已经不能进入保护区与这种珍稀的动物相遇,但是坡鹿的存在是不应该被遗忘的,它既是我们冬至之旅中的生灵之角,也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见证。
三亚-文昌
4小时22分,277.1公里
在海南,冬至是团聚的大节,在这个节日,家人不仅要团聚祭祖,更要共食糯米甜丸,甜丸既甜又圆,象征着来年的美满与团聚,今天的海南人之所以可以吃到糯米的甜丸,与当年贬谪于此的苏轼是分不开的,当年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之时,就是被贬谪到岭南之地,而当他来到儋州之后,不仅兴建“文明书院”传播文化,更大力推广稻禾种植,使得这里的人民得以丰衣足食。
摄影/印剑
如今的海南,已经是五谷丰登之地,从海口到儋州,从儋州到东方,从东方到三亚,我们不仅行驶在碧海蓝天的沙滩海岸一侧,与中国最美丽的蓝色大海与海岸公路相遇,更是行驶在了前往真正热带的旅途之中。
在地理学上,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是为热带,按照这个定义,广东的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岛都可以算作热带,但就温度变化而言,没有高山阻拦冷空气的广东在寒潮大规模南下之时,难免会出现低温,而同在海南的海口,因为邻近大陆,同样没有高山阻拦冷空气,所以在北方银装素裹、天寒地冻的寒冬之时,海口的人们也需要穿上一件长袖衬衣避寒,只有三亚,因为北部五指山山区的遮挡作用,以及海洋气候的影响,做到了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可到达25度。
如此优秀的光热条件,让三亚成为了旅游的圣地,在这里,有着约两百公里的海岸线,海湾与岛屿随处可见,碧波万顷的大海自成一片天地,亚龙湾、蜈支洲岛、鹿回头、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凤凰岭等等等美景云集。
然而在旅行圣地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这里,也是中国最优秀的育种基地,将种子带到南方去繁育,借助更好的光热条件将生长周期加速,借此提高育种速度,这就是真正称得上“春又来”的南繁育种。从杂交玉米到杂交水稻,从杂交水稻到水产与动物繁殖,正是南繁育种,为中国人的温饱贡献着力量。
稻禾,为海南的冬至甜丸提供了糯米,在冬至时节,海南人的餐桌上还有另外一种必不可少的食物,这就是鸡。当我们沿着海南环线高速一路前行,拜会过中国海洋文明的象征潭门镇,探寻曾经驾驶风帆渔船勇闯南海打捞海洋珍品,将三沙与中国紧紧相连的历史后,一路与如绿伞般高耸的椰树相伴,就能到达文昌,在这里,香甜嫩滑的文昌鸡让人食指大动。
摄影/宋国强
在文昌,鸡的吃法有多种多样,其中椰子鸡是独具特色的一种,甚至可以说是最得地方风味的一种做法,这是因为椰树只有在年平均温度2度,温差小,湿度达到60%到85%的地区才能正常的开花结果。所以不是所有的椰树都能产出椰子,即便海南是中国最适合种植椰树的地方,真正要说到椰子的产地,还是要以文昌为首,正是“文昌椰子半海南”。
拜访文昌除了美食,不能错过的还有美景,在这里有着海南岛最东端的铜鼓角,铜鼓角所在的铜鼓岭也是琼东的第一高峰,高达200余米的高崖峭壁在此凭海临风,壮丽异常,真正到达这里,你就会明白,造就我们的,不是我们生于何处,而是我们曾经到达过何方。
1. 海南是沙漠、草原、火山、海滩、丛林建构的立体海南,在这里自驾,不仅能够体验到美丽的自然,更可以纵情享受发现神行带来的驾驶乐趣。发现神行全系标配四驱系统和全地形反馈系统,就是这种乐趣的来源。
2. 行驶在环岛公路上,发现神行搭载的驾驶辅助科技,将令您的公路旅行更为安全、精致、舒心,比如车道保持辅助和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就是您公路上的得力助手。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于小寒的解释是:“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这个释义,不仅诠释了小寒,更讲述了大寒,实际上就今日而言,小寒是往往冷过大寒的,正是所谓的“冷在三九”,就南北地域而言,因为太阳高度角、纬度以及冷空气流动方向的原因,北方多冷在小寒,而南方则多冷在大寒。
小寒大寒的先后顺序之所以今时与彼时不同,除了在节气最初被创立之时的温度普遍高于现在,由此大寒冷于小寒这种可能之外;也存在彼时的冷暖并非如今以数据形式进行量化而导致的衡量标准不同,如从冬至至小寒,是由较暖的节气进入较冷的节气,体感尚暖,而等到小寒过后,进入大寒,在感受上,持续的寒冷就是难以忍耐的了。
摄影/张卓君
另外,由小入大,也是更符合大众认知的一种哲学顺序。节气,是在农业生产之外,种种物候习俗,天地人生哲学以及国家统合理念等等的综合产物,这就是节气身后的秘密。
而这个秘密,既体现在中国人对于春秋的感知,欣喜于春生,伤悲于秋杀,以春秋代言时间;也体现在中国人对于万事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追求,以期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我们的小寒节气之旅,也正是追寻着节气的秘密,以自然变化与文化内涵为线索,在小寒节气,通过一个“寒”字,探寻中国的自然与文化秘境。
淮安-洪泽湖-高邮湖-扬州-常州
5小时15分钟 376.1公里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而一月均温0℃ 等温线也划分为出了寒与冷的界限,在我国,一月均温0℃ 等温线大体经过秦岭-淮河线,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南北分界线,小寒时节,我们正是从这条界限的边缘淮安出发。
来到淮安,不得不拜访的正是秦岭-淮河线中的淮河。以今时的认知而言,淮河实在默默无闻,在情感认知上,它不过是个远离大多数人生活的地理分界线,远不如黄河与长江可以引起民族的自豪感;在景观特色上,它又实在乏善可陈,既没有惊涛骇浪,也不曾在长度上有“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质感。
摄影/亓立伟
在很多人的认识中,它不过是万千河流中最为普通的一个名字罢了,至于它来自何方,去向哪里?不仅是不重要的问题,更是难以解答的问题,然而当我们踏上旅途,从淮安出发,沿着长深高速和京沪高速,纵横穿行于洪泽湖和高邮湖岸边的乡道与县道之时,我们就会发现淮河的踪影。
淮河起源于河南桐柏山,在历史上淮河流域安静祥和,直至公元1128年南宋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为阻止金兵南下,开决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开启了黄河长达727年的侵淮、夺淮入海历史,而当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塞河床之后,淮河流域也进入了多灾多难,洪水泛滥的时代。
如今经过治理,淮河经河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四十市,向南经洪泽湖,高邮湖以“一河入(长)江”,以及向北以“四河向海”的方式各自入海,而从高邮湖大桥向沿湖大道至扬州的旅程,除了可以见证“一河入(长)江”的景象之外,还可以在扬州探寻被称为“寒客”的腊梅。
摄影/张卓君
梅,是中国人瑰丽赏花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人赏花,不在于单纯的色与香,而在于借物言志,以情感和人格象征进行欣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梅与人的坚韧前行品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梅与人傲立于天地间的骄傲。
梅花原产并优生于中国,扬州自古就是“艺梅”的中心,扬州八怪中的金农、汪士慎就擅长于画梅。小寒时节,正是扬州腊梅盛开之时,而此时温度的走低,常常为扬州带来降雪,由此便化扬州为广陵,不管是瘦西湖,还是个园、何园、茱萸湾,哪里都是广陵模样,此时的扬州正是,独钓,广陵寒江雪。
常州-苏州-宁波-四明山
6小时8分 407.4公里
与寒相关的诗词中,不得不提到的正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枫桥夜泊》。唐代诗人张继乘舟漂泊至苏州,触景生情,便有了天下闻名的一桥一寺,桥为枫桥,而寺正是“姑苏城外寒山寺”。枫桥,原名“封桥”,位于运河河道与苏州城墙交界之处,不仅是商旅要道,更是兵家要道,桥旁正是把守要冲的铁岭关,一桥封河,是为“封桥”。
《枫桥夜泊》名动天下之后,“封桥”便改称了“枫桥”,而与枫桥齐名的寒山寺,实则是因人成寺。在张继写下《枫桥夜泊》的公元756年之时,寒山寺还只是普明禅院,而寒山寺之名,实际上来源于在此修行的高僧“寒山”,而佛教以高僧命名寺院的前提往往是高僧圆寂之后,寒山法师圆寂于公元791年,所以彼时的寒山寺并非此后的寒山寺。
摄影/潘胤之
如果对比诗的意境及方位,我们或许可以推测,“寒山”不过是诗人当时的心境,而寒山之上的“寺”,或许就是枫桥左近,常在半夜鸣钟的虎丘寺。只不过在之后,寒山寺声名鹊起,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足迹,又是另外的一段故事了。
小寒之后便是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腊八是新旧接替,祭祖祭神之节,此时的习俗正是吃腊八粥,不仅寒山寺会施粥,在不远的宁波,还有一种独特的腊八粥,这就是海鲜腊八粥。
宁波自古就是海上大港,在欧洲人的地图上,更是先有宁波再有浙江,而在西班牙人门多萨于1581年著成的《中华大帝国史》中,则是非常有趣的认为中国沿海有5个省份,其中一个便是宁波。独特的海洋属性,使得宁波的腊八粥独具一格,要用虾蟹干贝等海鲜为料。
摄影/陈军
腊八粥营养丰富,颇具能量,最适宜与一场寒山之旅为伴,在宁波有一处秘境,被称为冬日的长白山,这就是四明山。四明山虽不过千余米海拔,但山势纵横陡峭,山道弯折,山顶却平缓宜人,一场瑞雪后,正是玉树琼花的寒山世界。
宁波-台州-乌坑村-石塘
4小时43分,242.3公里
海洋给予了江浙千年的商埠光荣,也引来了海上之敌,这就是倭寇。有明以来,倭患之重者莫过于嘉靖时期,此时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流浪的武士、海盗频繁入寇,由此东南沿海战火纷飞,正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年代,而在明朝海禁及海上防卫需要建造的卫城、烽堠、座墩、城堡等防御设施的基础之上,戚继光借鉴台州桃渚沿海的渔民住宅窄窗石屋的特点,创造性的发明了空心敌楼。
摄影/金孝木
空心敌楼视线开阔,有如碉堡,上可御敌,下可储藏军资,驻扎兵马,更可以形成上下的交叉火力,在戚继光升任蓟镇总兵之后,这种首先出现在台州的长城就被他带到了北方,成为了明长城的范本。如今的北方长城,在形式、规格及建造方法上都与台州长城如出一辙,然而曾经纵横江浙的万里海防长城,大多已经消失于时光之中,曾经“寒光照铁衣”的台州长城也就成为了绝版的江南长城。
摄影/张力
只不过,长城虽然绝版,但曾经带给戚继光启发的民居却依旧流传于世,在温岭的石塘,不仅可以一睹曾经的石屋模样,更可以前往被称为东方马卡龙小镇的小箬村,这里的民居色彩斑斓,如七彩的童话王国,依山傍海,景色极为迷人。
而若有闲情,还可以前往附近的乌坑村,探访万物沉寂的无人秘境。因水库修建,1990年起乌坑村的居民开始陆续外迁,至今村庄已经无人居住,自然无声无息的用草长莺飞将这里变成了绿野仙踪的秘境,来到此处,凭海临风,除了能够欣赏如地中海一样被环抱的一片蓝海之外,还可以感受的,正是在我们与节气一起前行的脚步中,那时光如流水的岁月无声。
1. 在冰寒的冬日行车,发现神行的全地形科技使得我们不仅可以快意驰骋,更能获得安全的保证。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具有四种驾驶模式,而冰雪路况正是“草地/沙砾/雪地模式”的用武之地。
2. 小寒,冷在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发现神行的定时温控具有加装的定时温控设备。可预热发动机,将余热输送到车内,温暖怡人的车内温度,对于一场冰雪旅行,正是上好的体贴。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大寒为岁末,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之后,就是立春,然而在立春之前,大寒时节寒潮的频繁南下,让“寒”依旧是这个时节的主题之一,正是“大寒小寒,冻成一团”。
对于大寒之寒,北宋倡导“快乐哲学”,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的理学家邵雍就曾经不快乐的感慨道:“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摄影/陈小林
只不过在大寒之时,即将到来的“年”往往会驱散此时的寒意,给寒冷的冬天带来许多的暖意。此时神州大地之上,虽然寒意凛然,但随处可见的“忙年”与“迎年”却让这个节气充满了欢快的喜庆之意,此时不仅需要“赶集”采购春节所需,更要“做牙”以美食打一顿牙祭,而又有如“除尘、洗浴”的大清扫;食用以糯米做成的“消寒糕”和红鲟蟹做成的“红鲟糯米饭”等,都在“年”到来前,渲染着“年”火热欢快的气氛。
我们的大寒节气之旅,正是追寻着寒潮与年的丰收和满足,前往湖北,寻找大寒的足迹。
荆州-荆江大堤-五峰县
5小时36分钟 279.1公里
“大寒迎年”在于庆祝年之富足美满,并祈愿美好之未来。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节庆,往往与饮食相关,而粮食的富足,一直就是“年”之富足的象征。粮食富足,最为具体的表现,则是“苏湖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的四熟两足,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实际上反映的正是从宋到明经济结构的变化。
摄影/伦天洪
宋朝时期,江浙一带产粮极多,被誉为“苏、常、湖州,膏腴数千里,国之仓庾也”正所谓“苏湖熟,天下足”,而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诸如棉花和桑蚕的发展,以及极高的人口密度,使得人口密度较低的广阔“六千里大楚”湖广地带,也就是两湖平原成为了人们的目光所向之处。
然而对于两湖平原而言,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自三峡汹涌而出的长江必经之地,平原既无落差,也不存在阻碍,汹涌的江水至此,往往肆虐成灾,所幸最初两湖之地多有诸如云梦泽这样的大小湖泊,这些湖泊虽然有效的吞吐分化了江水,但江水中的泥沙也渐渐侵蚀着湖泊。
摄影/王炎
当具有蓄洪滞洪能力的湖泊退缩消亡之后,可耕种围垦的土地就与洪水一起出现了,所以两湖平原的耕种史,实际上正是一段与洪水抗争,修筑堤坝的堤防史,而荆州的荆江大堤就是其中之代表。
当具有蓄洪滞洪能力的湖泊退缩消亡之后,可耕种围垦的土地就与洪水一起出现了,所以两湖平原的耕种史,实际上正是一段与洪水抗争,修筑堤坝的堤防史,而荆州的荆江大堤就是其中之代表。
荆州,既是上古九州之一,更是独放异彩的楚文化发源之地,在这里有楚国旧都“郢”所在的纪南城,有江陵楚墓,更有馆藏超过十三万件文物的荆州博物馆,以凤凰为图腾的楚人就是在这里开创了瑰丽灿烂的楚文化,更不要说那些曾经发生在三国中的荆州故事了,只不过彼时的荆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一如上古之时的九州之荆州,都是较大的地理范畴,和如今的荆州还是有所不同的。
五峰县-柴埠溪峡谷-屏山村-鹤峰县
6小时57分 238.3公里
大寒是寒潮频繁南下的时节,此时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则是寒潮到来时首当其冲的地方之一,然而在湖北,地缝、峡谷、崖居、洞府却自成一体,冬暖而夏凉,不仅遮挡,躲避着寒潮,更提供着另外一种桃源般的生活,明人孔尚任《桃花扇•本末》说:“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
摄影/陈小林
而其中的容美,指的就是曾经出现在如今湖北鹤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带的容美土司王国,而所谓的万山阻隔,正是这里复杂交错的喀斯特地貌所造就的。出了荆州,自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开始,我们就进入了群山的怀抱之中,此处遍布喀斯特溶洞、地下河、峰林与地缝,许多地方都尚未被深度探索与开发,其中最高海拔2260米,平均海拔154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1730米的牛庄乡,以及主体黑峰尖海拔2320米的白溢寨都以山路蜿蜒,地势险要而自成秘境。
只不过对于较为轻松的旅途而言,路途中的柴埠溪大峡谷则是更为适宜的去处,柴埠溪大峡谷壁立千仞,两侧皆为峻峭的喀斯特峰林与峰丛,其中的神笔峰更是全国仅存的几根喀斯特峰柱之一,它高达26.8米,上部最宽处直径2.8米,而下部最窄处直径却只有1.2米,如同神笔挺立,故名神笔峰。
摄影/冯木波
实际上,柴埠溪大峡谷只是此间地貌的一个小小侧面,真正要领略此地的桃源秘境,还是要沿着S325一路向鹤峰县和屏山村行进,此处山高谷深,江河山川如网交错,在公路尚未开通的年代,行路极为困难,而其中的隐秘洞穴更是深藏在山河腹地,也正是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容美土司王国以洞为府,自成一体,以400余年的历史,成为了楚蜀各土司中的最强土司,也以山河环绕成为了独特的不易被发现的桃源秘境。
至今,在漫长的时光中,容美土司的遗产大多已经被消磨,留存下来的洞府山高路险,其中仅剩下隐约的人工遗迹,而容美官印这个容美土司曾经的荣光,也成为了鹤峰县博物馆中的藏品留待后人感慨。
鹤峰县-恩施
6小时19分,242.3公里
大寒是一年中的岁末时节,大寒之后便是小年与大年,而此时,生活在湖北的土家族,也为他们独特的新年“赶年”准备着。“赶年”是指土家族新年较汉族新年提前一天,传说中“赶年”与战争有关,实际上在最初,土家族并无“赶年”之说,甚至土家族各姓氏过年的时间都不尽同,比如彭姓一年中有三次过年,分别为过半年,过秋收年及腊月年三种。“赶年”其实是后来才有的,一个多方求同存异的说法。
摄影/陈小林
但这并不影响在大寒之后,土家族进入迎年的欢庆时刻,此时杀年猪,打糍粑,推豆腐,用腊肉和糯米做甄子饭,跳摆手舞都是必不可少的过年习俗,从鹤峰县出发,前往恩施土家女儿城就可以体验独特的土家风情,而在利川,更有独特的,以彩龙船为道具的利川灯歌。
来到这里,不能错过的自然是恩施大峡谷这个北纬30度上的神秘地理单元。恩施大峡谷与此地的腾龙洞和云龙河地缝,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甚至可以说这里就是鄂西南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的代表作。
摄影/陈小林
比如腾龙洞拥有世间罕见的巨大洞口,其高72米,宽64米,可以飞入直升机;而洞穴整体宏大震撼,雄浑壮美,又使得洞如起名,至今初步探明腾龙洞的总长度达52.8公里,而洞穴面积则有200多万平方米,仅次绥阳双河洞,是中国第二大的溶洞;又比如恩施大峡谷中绝壁丛生,峰柱挺拔,在峡谷中,更有溶洞与暗河并生,是壮丽的喀斯特地貌集大成者。
摄影/陈小林
再比如横断面呈U字形,长70余公里的云龙河地缝,喀斯特地缝一般来说是由河流深切而形成的,所以横断面多为V字形,而云龙河地缝则是发源于长50余公里的龙桥暗河,当龙桥暗河进入恩施后,暗河洞穴顶部崩塌之后,云龙河地缝就出现了。U字型,两侧崖璧对称的地缝并不稳定,最终将崩塌回归到V字形地缝,它是漫长地质史中的一颗一闪而过的耀眼流星,仅能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欣赏到这种独特的地质美学,这就是云龙河地缝的独特魅力。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恩施城中及郊区,还分布着许多独特的崖洞民居,崖洞民居的本体是红色砂岩构成的丹霞地貌,这与容美土司的喀斯特洞府是极为不同的,喀斯特洞府胜在宽大可以容纳千百人共同生活,但极为潮湿,木质的洞府家具及设施容易腐坏;而砂岩崖居则是干燥疏松,虽然面积较小,然而易于修整挖掘,由此部分土家人选择了“逐穴而居”,在崖洞里建设房屋,以利用这里冬暖夏凉的特点。
1. 进入五峰后,便是进入了山川的怀抱之中,此时山路蜿蜒,地形复杂,发现神行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全地形进程控制、及智能主动动力传输系统都将为我们的旅行保驾护航。
2. 大寒时节,寒冷依旧是此时的主题,发现神行的定时温控具有加装的定时温控设备。可预热发动机,将余热输送到车内,温暖怡人的车内温度,对于一场大寒旅行,正是上好的体贴。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车辆:白寅
作者:肖胜松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